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精)

  • 字数: 740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李维武|责编:杨谷//祁传华
  • 商品条码: 978730322625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94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框架,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和传统更新。通过这个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框架,可以清楚地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内在联系,说明在过去百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中国哲学现代转型和传统更新的积极参与,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融入了中国哲学的传统,由“在中国的哲学”转变成了“中国的哲学”,解决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本书在学理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作出了回答和解决,从理论上回应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思想挑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维武,194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儒学分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中国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治学特点,尤对20世纪中国哲学作了深入研究。著有《中国哲学史纲》、《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与何萍合著)、《吕不韦评传》、《王充与中国文化》、《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与何萍合著)、《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人文科学概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中国哲学的传统更新》、《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目录
导论 本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中国之“根”问题 二、本书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三、本书的逻辑进路与基本思想 第一编 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域转换与框架重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何以要进行视域转换与框架重构 二、研究视域转换与研究框架重构的哲学史根据 三、研究视域转换与研究框架重构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 19-20世纪中国哲学史观 一、史观·哲学史观·19-20世纪中国哲学史观 二、看待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两种哲学史观 三、在哲学史观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 四、本书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史观之基本观点 第三章 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走向 一、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轴线 二、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近代形态阶段 三、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现代形态阶段 四、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总特点 第四章 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内在结构 一、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潮 三、中国哲学现代传统的形成 四、19-20世纪中国哲学史观中的两种历史意识 第五章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是“中国的哲学” 二、新文化运动中价值观的变革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 三、从历史观与文化观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四、从政治哲学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五、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现代传统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引言 第六章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现代革命观念的形成与马克思在中国的“出场” 一、中国古代革命观念的复活 二、西方近代革命观念的引入 三、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初步提出 四、“三民主义”的完整提出及对中国现代革命观念的发展 五、区分“英雄革命”与“国民革命” 六、区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 ……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代表性形态的建构与演进 结语 本书的致思路径与主要观点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