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五卷 从工业遗产保护到文化产业转型研究

第五卷 从工业遗产保护到文化产业转型研究

  • 字数: 487
  • 出版社: 中国城市
  • 作者: 徐苏斌 青木信夫 王琳
  • 商品条码: 9787507433203
  • 版次: 1
  • 页数: 335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第五卷“从工业遗产保护到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工业遗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了如何将工业遗产可持续利用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实现保护和为社会服务双赢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国文化产业和工业遗产结合的现状。本研究对8个城市进行了调研,建立包含 190 个案例的数据库,初步分析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 30 个典型案例,并对部分案例重点考察调研。(2)工业遗产作为空间载体的必然性。文化产业偏好于大都市、中心区或旧城区、高校周边、闲置工业厂房等一般意义上的“非生产空间”萌发。当文化生产发展到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产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阶段时,要探讨文化产业选择工业遗产作为空间载体的动因,就要搞清楚这种经济活动在城市—区位—建筑三个层面的空间选择机制。(3)土地制度的变迁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土地制度的变迁左右了工业遗产再利用。本章归纳了中国工业遗产被利用为文化产业的三个主要方面并分别进行了案例研究:以北京、上海为例说明了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影响,以中国纺织工业格局中的“上、青、天”为例说明了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青岛为例说明了市场规律作用。(4)不同实施主体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通过对原企业产业升级、高校带动、地产开发、城市经营理念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类公司对闲置旧厂房的再利用、政府掌控等不同开发主体的研究可知不同价值偏好、参与主体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而诠释遗产价值需要学术研究团体的参与保障。(5)文化创意产业园调查报告。(6)中国工业遗产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和问题。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和背景研究 1.1 国内外对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 1.2 我国新经济下文化产业的崛起与关联性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区域发展概况 2.1 本卷内容对研究对象的范畴界定 2.2 调研地点的选择 2.3 我国城市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分布特征——以8个城市为例 第3章 文化产业选择工业遗产作为空间载体的动因分析 3.1 文化生产的城市选择 3.2 文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3.3 文化生产的建筑空间要求 3.4 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应纳入存量规划体系 第4章 工业遗产选择文化产业作为再利用模式的动因分析 4.1 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影响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北京、上海为例 4.2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中国纺织工业格局中的“上、青、天”为例 4.3 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青岛为例 第5章 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基于再利用主体性质的融合模式研究 5.1 高校带动模式 5.2 政府主导模式 5.3 工业企业主导模式 5.4 地产商主导模式 5.5 文化产业公司主导模式 5.6 城市经营理念主导的保护再利用模式 第6章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调查报告 6.1 工业遗存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 6.2 北京市工业资源型文化创意产业园现状初步调查 6.3 工业资源再利用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特征分析 第7章 天津棉三创意街区调查报告 7.1 天津棉三创意街区调查概述 7.2 棉三产业园区调查 7.3 棉三工业遗产社区调查 7.4 棉三工业遗产改造中出现的士绅化问题 第8章 从工业遗产到文化产业的思考 8.1 工业遗产类产业园开发模式 8.2 工业遗产的文化磁力 8.3 从工业遗产到创意城市 附录 调研项目溯源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