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

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

  • 字数: 260
  •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 作者: 编者:孟钟捷//(德)苏珊·波普//米歇埃尔·沃布林|责编:肖月
  • 商品条码: 978754731794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6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旧称大夏大学)历史系和世界史研究院,在上海市高峰学科计划对世界史学科的支持下,根据学科优势和特点,在重要国家选择合适伙伴成立“海外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基于双方教师之间的长期合作,既重点凸显历史学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又覆盖双方师生的研究兴趣,并为互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海外工作站共有5个。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德国城市化进程问题、国际历史教育比较及中德学者的暑期项目活动报道。
作者简介
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教务长、历史学系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20世纪世界史、德国现当代社会史和全球化历史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德]苏珊·波普(Susanne Popp),国际历史教育学会主席,任教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历史教育海外暑期学校的发起人,历史教育学首席教授。 [德]米歇埃尔·沃布林(Michael Wobring),德国奥格斯堡大学人文历史学系,历史教育学教席学术助手、历史学博士,曾于2016、2019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驻留。
目录
前言 壹 中国教师在德国工作站 刍议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起步” 现代德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种道路?——19、20世纪的巴伐利亚城镇化发展 当代欧洲历史教学发展动向 新西兰历史教学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贰 德国教师在中国工作站 以“科技史”的方法改进“现代化”与“全球化”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铁路系统为例 叁 中国学生在德国工作站 殖民者视角和殖民地视角之间的全球史历史叙述——以义和团运动为例 德、奥两国的山区旅游与小城镇发展——以阿尔卑斯山的开发为例 一战遗孤——论德国乌发电影公司的建立 风起于青萍之末——历史记忆中的“察贝恩事件”初探 柏林非洲街区更名争议始末 “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试论20世纪初的德国大众政治——以“每日电讯报事件”为例 魏玛德国大众媒体中的美国形象——以道威斯计划为例 肆 德国学生在中国工作站 历史传授的新视角 为期五周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交流——对中国学校与公众历史传播的认识 附录I 暑期学校讲座概览 历史教育学的全球趋势 德国历史教育的当下趋势 欧洲的画廊——欧洲及其图像 传统的欧洲历史叙述 从殖民主义到全球化——1500年以来的世界 1944年突袭汉堡唐人街行动“Chinesenaktion”——关于殖民主义与纳粹主义纠葛的研究 德国殖民史及其遗产的历史教学设计 两个种族灭绝的比较案例——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Shoah)”(1939-1945)与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Aghet)”(1915-1917) 环境灾害的两个比较案例——前现代“瘟疫和荒漠化”与1950年以来“人为破坏地球” “瓜分非洲和亚洲!”——瑞士德语历史教材中的(后)殖民叙述评析 通过历史传统 通过历史传统教授19世纪下半叶南非的群际关系史:时间旅行方法 纳粹历史在德国历史文化中的意义 不让奥斯维辛主宰我的生活 来自东亚的新的世界秩序——1895-1945年间的中日关系 戴进贤:中国宫廷的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家 一战中的声与寂:历史课堂的观念与挑战 “一百年前”:双语历史教学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将世界史和全球史观点引入历史课堂的不同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迪多夫高中的教育理念 教师评估与历史写作相关的反馈策略:经典案例研究 欧盟研究项目(EMEE)和博物馆的视角切换 荷兰公众史学:传统、机遇与教训 附录II 暑期学校 第二届历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学校通讯 第三节历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学校通讯 第四届历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学校通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