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晚清民初中晚唐诗派研究

晚清民初中晚唐诗派研究

  • 字数: 260
  • 出版社: 凤凰
  • 作者: 黄培|责编:李相东
  • 商品条码: 978755062963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末光宣诗坛以 及民国初年的的“中晚唐诗 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 量诗歌作品的详细解读和文 本分析,揭示整个诗派的发 展流变、诗歌的效法对象、 诗学门径、创作内容等,揭 示其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 下,在诗学方面的努力。
作者简介
黄培,女,文学博士,南京审计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发表 《孟郊的“硬派诗风”及其求新求异的创作心态》、《孟郊诗歌的“险怪”倾向》等 论文 十余篇。
精彩导读
近代以降,大清王朝朝纲废弛,日臻倾颓。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外侮不息、内战频仍。同光之季,号称中兴,但左宗棠新疆用兵,局势稍稍安宁,外寇又至,甲午之战,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土崩瓦解,引发人们对洋务运动的反思。接着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内忧外患。光宣以后,接踵而至的辛亥革命、袁世凯篡权、张勋复辟等等,众多政治变故令人目不暇接,无从应对。 相比于前代的三国鼎立、五代十国与明亡清兴,清末民初的时代奇局以礼崩乐坏、思想动荡、流派纷呈的形式涌现。思想混乱、王纲解纽、黄钟喑哑、瓦釜雷鸣,缺乏主流意识形态支撑,传统文化在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另寻出路。代表末世感伤气息的温李之风,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成为近代思想文化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时代思潮。 一、 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与中晚唐诗派 诗人的诗学思想近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西方列国早已营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东亚传统的政治体系,国人看待外部世界与反观自身传统的视角,亦因此发生剧烈嬗变,时代变局由此展开。时代的沧桑巨变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尚统观念受到冲击,传统社会人们奉为金科玉律的皇统、道统、文统受到质疑,但一时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新兴思潮出现的同时,保守观念并没有消失,而是因此更为顽固。 在学界,以曾国藩、郑珍、黄式三、张履、陈澄、朱一新、朱次琦等为代表的通达之士,要求汉宋兼宗,如陈澧就认为应该调和汉学与宋学,他认为:“合数百年来学术之弊而细思之,若讲宋学而不讲汉学,则有如前明之空陋矣。若讲汉学而不讲宋学,则有如乾嘉以来之肤浅矣。”陈澧:《陈兰甫先生澧遗稿》,《岭南学报》1932年第二卷第三期。还有学者要求古今兼采,如王闿运于《春秋》独尊《公羊》,于《礼》却又推崇《周官》,既反对今文经学为追求微言大义,一味求新求奇、乱发议论,又反对古文经学忽视义理而专尚考据。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思想界,伴随着墨学复兴,以墨学比附西学成为时代思潮,佛学中的“入世精神”也被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熊十力等人拓展,从根本上动摇了正统儒学与传统礼教的独尊地位。 晚清民初中晚唐诗派研究章近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晚唐诗派在种种思潮中,西学东渐成为一个复杂议题。鸦片战争前,西学的传播尚以民间自发为主,主要依靠传教士的宗教传播,鸦片战争后,一直到《北京条约》签订,通商口岸开放16个,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成为西方人合法的居留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让中国主权渐失,也改变了国人盲目自大的观念,再加上西学的传播和洋人经商、传教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西学东渐的速度。如何对待西方思潮,如何对待传统,成为中国文化之热点。一个是全盘西化,认为西学;另一则恰恰相反,认为是本国的学问神圣,大声疾呼应保护“国粹”。 这种“权威真空”导致价值观的混乱,革命派要革命,改良派要变法,保皇党要复辟。而随着清统治的式微,文人的自由个性再次得以伸张。嘉道间,龚自珍文笔横绝一时,魏源诗才动魂荡魄,为近代个性张扬的时代精神开辟了先河。生活于其间的诗人,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思想复杂,自我张扬。他们的诗歌实践,受到其创作理论影响,不拘成法,强调的是广泛的师承,所以学界在给清末的众多诗人梳理流派时,总感到十分棘手,难以归总。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近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晚唐诗派 第一节 晚清社会思潮与绮艳诗风 第二节 都市的兴盛与近代绮艳诗风 第三节 近代以渊源论诗的时代风尚与中晚唐诗派诗人 第二章 中晚唐诗派的命名、渊源与风格辨析 第一节 从“独开一派”到“中晚唐诗派”:中晚唐诗派的命名由来 第二节 “元轻白俗”与“出入温李”:中晚唐诗派的诗法途径与策略 第三节 “标举少陵”:中晚唐诗派诗人的终极理想 第四节 不分唐宋与“无所不学”:中晚唐诗人之“多师”现象 第五节 中晚唐诗派的总体风格 第三章 中晚唐诗派魁杰:樊增祥、易顺鼎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 第一节 “樊山诗法”与樊增祥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易顺鼎“自开一派”的复古思想与诗歌创作 第四章 中晚唐诗派羽翼:湖湘、泗州等地“学李”诗人群的诗学渊源与绮艳诗风 第一节 “摹玉溪之妍辞,继谢家之哀诔”——曾广钧的诗学变迁 第二节 李希圣的诗学渊源及诗歌风貌 第三节 寄禅、杨士琦等羽翼诗人 第四节 散落各地的学李诗人群 第五章 中晚唐诗派后劲:后辈弟子诗人群的诗学主题与诗学风格 第一节 蒙古诗人三多及其诗歌创作 第二节 中晚唐弟子诗人群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杨圻等人的诗学风格与诗学渊源 第六章 中晚唐诗派分支:西昆派的风格、理论等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昆派的命名、成员、交游杂考 第二节 《北松庐诗话》与西昆派诗论 第三节 “变雅哀音谱半生”——西昆派的主题取向及创作内容 第四节 “以清真药华藻”——西昆派诗人的总体风格及其创作个性 第五节 论西昆的“专学玉溪” 第六节 西昆兼派诗人沈汝瑾的诗学归属与诗歌创作 第七章 中晚唐诗派边缘:岭南、蜀中等地兼派诗人群的双重诗学风格 第一节 梁鼎芬与中晚唐诗派 第二节 曾习经、顾印愚等兼派诗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