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演变与重构--媒体艺术视野中的数字化剧场研究/当代剧场艺术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丛书

演变与重构--媒体艺术视野中的数字化剧场研究/当代剧场艺术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丛书

  • 字数: 212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代晓蓉|责编:孙兴民//邓文华
  • 商品条码: 97870102316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5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探讨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和理论渊源出 发,比较详尽地呈现了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历程, 并对其形态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进行剖析,力争在追溯中 外数字化剧场艺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建构数字化剧场艺 术的理论空间,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创作实践与 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课题主要由数字化剧场艺术的 历时性艺术流变和共时性特质阐释两部分构成。历时性部 分从历史发展维度出发,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史、形 态史进行脉络梳理与实证研究,试图为数字化剧场艺术的 生存历程绘制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图或谱系;共时性部分着 重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身体、空间、时间要素进行集中解 读,进而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美学观念做本体性阐释,分 析隐含在诸多艺术要素之中的美学特质。 本书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力争较全面反映西 方理论界在此领域的研究面貌。以中国研究者的文化视野 去观察,并借鉴西方理论家的经验与研究方法,归纳数字 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演变、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从而为当 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性参考 。
目录
绪论 一、数字化剧场艺术研究的缘起与思路 二、数字化剧场艺术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内数字化剧场艺术相关研究 (二)国外数字化剧场艺术相关研究 第一章 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与理论渊源 一、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 (一)媒介文化视野中的剧场与新媒体 (二)媒体技术变迁中的剧场与数字技术 (三)剧场与数字化结合后派生的新概念 二、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渊源 (一)从瓦格纳到未来主义 (二)后现代与后人类主义 (三)从戏剧剧场到后戏剧剧场 第二章 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 一、国外数字化剧场艺术发展历程 (一)数字表演艺术的历史渊源 (二)国外20世纪上半叶的多媒体剧场 (三)国外20世纪60年代的表演艺术与科技 (四)国外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数字戏剧 (五)国外21世纪以来的数字表演 二、中国发展历程 (一)新媒体艺术的进入 (二)数字媒体在中国舞台艺术实践中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 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语言要素与特质 一、身体画面 二、空间 三、时间 第四章 数字戏剧的审美特质 一、关于材料:从影像到拟像、虚拟性形式与超真实形象 (一)从影像到拟像 (二)虚拟性形式与超真实形象 二、关于叙事——偶发与交互、空间蒙太奇 (一)偶发与交互 (二)空间蒙太奇 三、关于观众:剧场艺术活动主体的重塑 第五章 中国特色数字化剧场艺术创作思想探析 一、民族特色的内容资源挖掘与呈现 (一)多媒体舞台对民族题材的全景式呈现 (二)多媒体舞台视听融合的艺术探索 (三)以西方视角演绎东方故事的数字化实践 二、本土经验的案例透视 (一)《白娘子·爱情四季》——交响、京剧、多媒体的碰撞与融合 (二)《丝路追梦》——本土多媒体交响剧场的创作启示 (三)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西部主题剧场创作导向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智联世界与艺术革新——2019上海·“AI+艺术欣赏体验会”杂谈 附录2 :“音画交响”的媒体艺术探索——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创作后记 附录3 :丝绸之路的后现代展演——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多媒体艺术创作谈 附录4 :数字媒体影响下的艺术跨界与融合——访上海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代晓蓉 附录5 :媒体艺术中心与电子艺术节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