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观与文学创作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观与文学创作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崔玮崧
  • 商品条码: 9787542673374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凭借其独特的思维视角、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以及果敢的政治行动力而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学界崭露头角。她的艺术视野非常宽广,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也有很多重,但文学始终是她一生的挚爱,她的作家身份也一直是她最珍视的公知形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她的美学批评成就太过于耀眼而遮挡了她在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学界多注意到她所受到的欧洲流派的学术影响,而忽略了她作为文学评论家所受到的美国本土的新批评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文学影响。她终身致力于抵制用二元性的方法看待和解决所有艺术类问题,就比如她反对将内容与形式、文学与道德相对立,也反对将艺术对立于科学。作为文学批评家,她眼光独到地看出了文学边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在面对文学和其他各种艺术门类界限逐渐模糊化的不可逆形势下,她仍对文学的不可替代性饱有信心。桑塔格强调文学的偶然性和愉悦性,希望通过削弱阐释、保持静默和减少不必要的隐喻来保持文学的纯洁性。 作为作家,她的创作语言简练朴实,创作形式灵活多变。她喜欢尝试先锋的写作手法,但她那些实验性的创作方式下却又透漏着真挚的人文关怀,这就使得她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始终没有架空于内容,而其文学作品能在彰显其“文学性”的同时也让故事与情感交相辉映。本书稿从桑塔格作为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文学身份入手,着重研究她的文学批评,也鉴赏她的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
崔玮崧,辽宁抚顺人,生于1989年8月,博士。工作于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毕业于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曾赴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交换留学一年。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苏珊·桑塔格的学术作品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书结构和研究意义 一、本书结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身份 第一节 苏珊·桑塔格的生平简述 第二节 苏珊·桑塔格的作家身份与文学评论家身份 第三节 第三代纽约知识分子 第四节 滋养苏珊·桑塔格的文学土壤 一、新小说派的反思 二、芝加哥学派的教化 三、新批评派的影响 第二章 值得商榷的二元性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过度阐释的滋长 第二节 文学与道德的交融:时空维度的扩展 第三节 艺术与科学的碰撞:新感受力的诞生 第四节 对二元性的解构与反思 第三章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观 第一节 边界的模糊化 第二节 文学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节 快乐的命运 第四节 阐释、静默与隐喻 第四章 跨越写作的窄门:长篇小说《在美国》 第一节 《在美国》的创作素材选择 第二节 同时:非典型性的第零章 一、第零章 的叙事视角 二、第零章 中引号的非常规划化使用 三、“我”是谁? 第三节 流亡美国 第四节 自给自足的社区 第五节 回归舞台 第五章 写作的另一种可能:短篇小说《我,及其他》 第一节 《中国旅行计划》 ——一部自传性的短篇小说 一、中国的“远”与“近” 二、“求知也不求知,文学和非文学” 第二节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一部以隐喻反隐喻的短篇小说 一、艾滋病的隐喻 二、病人的时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