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作为社会建构的人权--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精)/守望者

作为社会建构的人权--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精)/守望者

  • 字数: 242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美)本杰明·格雷格|责编:夏贵根//陈一凡|译者:李仙飞
  • 商品条码: 97873002896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0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以往大多数人权概念依 赖形而上学或神学的假设 ,这实际上破坏了人权。 因而,本书设想了另一种 选择:人权可以由普通民 众创造,在本土发育并被 其适用的群体接纳。作者 旗帜鲜明地提出应把人权 看作社会建构的产物,由 此铺筑从乌托邦到人类解 放的“人权之道”:其一,通 过开掘现实理论资源(包括 文化资源和神经生物学资 源),将人权的建构视为一 个学习过程;其二,在具 有自我批判能力的共同体( 也可以是民族国家)之内哺 育“坚定而自信”的个体,并 创造条件使二者互哺;其 三,进行“互惠主义和利他 主义”的情感教育,并鼓励 采取积极的“剧作者”立场。
目录
引言 作为本土建构的、有限却收放自如的人权 人权:政治的而非神学的 “人权” 本书概览 第一部分 俗世的规范:地方性而非普遍性 第一章 人权:政治的而非神学的 相互竞争的人权路径:区别于神学给予的社会建构 反对人权神学方法的论据 政治的而非神学的人权 社会建构的人权作为一种能动性政治 第二章 人权: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人格论的自然主义替代 作为政治成就的尊严(形而上学尊严论的替代) 通过差异实现社会整合(形而上学同一论的替代) 两种政治潜力 第三章 从本土规范中生成普遍的人权 排他主义:浓厚的与稀薄的 本土规范的批判性能力 本土的自我呈现:反对帝国主义 第二部分 作为社会建构的人权的现实理论资源 第四章 文化资源:个体作为人权的剧作者 自我肯定 自我赋权的特性 相互承认的领域 自我赋权筹划的局限 第五章 神经生物学资源:情感和天然的利他主义 人性是生物性的,而非形而上学的或神学的 通过社会结构和人格结构鼓励利他主义 理性和情感的交织 通过利他主义的虚拟血缘关系来拥抱基于情感的人权 人权事业与情感相关的目标 在支持人权的过程中运用情感是否必然具有操控性? 第三部分 促进人权思想的现实手段 第六章 将人权转译为本土文化语汇 人权本土化改变了当地文化 不排除地方“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人权本土化 人权本土化与当地文化:共鸣与挑战 本土层面经由“双重意识”的转化 “双重意识”与角色的双重性:外部仲裁者与本土参与者 令人不安的双重性:文化的完整性和人权 文化本土重塑和转译路径的局限性 第七章 经由认知重构促进人权 反对文化的本质主义方法 与规范层面有别的文化认知 使人权内在于群体的自我理解 作为认知共同体的人权和作为学习过程的认知共同体 人权作为社会制度层面的学习过程 认知重构 第四部分 人权的未来式:人类本性与重构的政治共同体 第八章 作为文化选择并经由人类本性的人权 “第二天性”:作为文化选择的人性 作为文化选择的人性:人权而不是自然的复魅 针对出生之前的生命的文化选择 第九章 人权国家 人权只存在于政治共同体之中 是人权的政治共同体而不是民族国家 解决“拥有权利的权利”的难题:民族国家的另一种选择 民族国家的未来式:人权国家 通过个体自主权的“稀薄的规范”来保障人权 结语 作为社会建构之人权的得与失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