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货币信用与贸易(在东北探寻近代金融1860-1931)(精)/中国经济专题史研究丛书

货币信用与贸易(在东北探寻近代金融1860-1931)(精)/中国经济专题史研究丛书

  • 字数: 304
  • 出版社: 上海财大
  • 作者: 燕红忠|责编:江玉
  • 商品条码: 97875642368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9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货币信用与贸易(在东 北探寻近代金融1860- 1931)(精)/中国经济专题史 研究丛书》基于近代东北 贸易发展和大宗商品交易 过程中的货币和信用关系 ,并主要基于过炉银制度 、期粮和交易所市场、区 域货币与汇兑市场,探讨 贸易、货币和信用之间的 内在关系,以及近代中国 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转型 。章主要利用早期的日本 调查资料,对营口贸易的 发展过程、营口贸易的覆 盖区域、市场网络及其运 行机制、营口的贸易模式 和商业构造的变化等问题 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二章 考察在前交易所时代东北 豆货贸易发展基础上所形 成的豆品期货市场及其信 用特点。第三至五章考察 支撑商业贸易背后的信用 和货币制度即过炉银制度 的运行机制与发展兴衰过 程。第六章考察了以大连 为中心的钱市、汇市与贸 易之间的关系。第七章和 第八章考察了近代东北交 易所的发展兴衰过程、交 易所的主要制度安排及运 行机制等内容。
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晚清营口贸易的商业机能与市场网络 一、东北贸易发展概况 二、腹地地区的市场网络及运行机制 三、营口与南方地区的贸易及其机制 四、对日贸易及其影响 五、营口的商业构造及其特点 小结 第二章 晚清辽河流域的豆品期货市场 一、豆品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二、交易过程、方式及其特点 三、交易工具和信用维持机制 四、清廷干预和战乱对市场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营口过炉银及其运行机制 一、过炉银的发展过程 二、过炉银的产生与性质 三、营口公议会与银炉组织 四、山西票号、上海汇市与过炉银 五、卯期、利率与过炉银价格的决定 小结 第四章 清末过炉银危机与制度调整 一、过炉银的信用与危机 二、战争冲击与过炉现银制度 三、日俄战争期间的信用危机与定价制度 四、东盛和危机与定价决算制度 五、辛亥革命、银炉公社与支票转账制度 小结 第五章 西义顺破产案与过炉银制度的衰落 一、营口银炉派系与西义顺破产案的发生 二、西义顺破产案的救济与官方对市场管理的强化 三、过炉银制度的衰落 小结 第六章 以大连为中心的钱市、汇市与贸易 一、以大连为中心的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 二、大连钱钞交易市场的功能及交易量 三、大连与上海的汇兑市场 四、大连与东北内地货币市场的汇兑结算关系 五、贸易发展与汇兑市场的效率 小结 第七章 东北交易所的产生、发展与市场转型 一、市场转变与交易所的产生 二、各类交易所的发展状况 三、关于交易所的设立数量与标准 四、交易规模及其对贸易的作用 五、“九一八”事变后交易所的衰落 小结 第八章 东北交易所的制度安排与交易机制 一、交易所的组织与交易人管理 二、交易所的信托担保制度 三、交易种类与交易方式 四、税收与各类费用缴纳 五、交易价格与交割结算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