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确定性的追问(E.D.赫施的作者意图理论研究)

确定性的追问(E.D.赫施的作者意图理论研究)

  • 字数: 26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庞弘|责编:张潜
  • 商品条码: 97875203796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文学理论的知识谱 系中,“作者意图”是一个 不可缺失的要素。自20世 纪以来,意图问题得到了 较之从前更频繁的讨论。 本书就美国学者赫施(E. D.Hirsch)的“作者意图理 论”加以研究:一方面, 从“主体”“意向性”“文本”“ 语言”“语境”等多个视角 切入,描绘作者意图在赫 施理论中不同于传统观点 的“多元建构”状态;另一 方面,基于对“认知的不 可知论”“意义/指意”“意 欲类型”“或然性判断” “ 有效性验定”等命题的开 掘,揭示赫施对意义之“ 确定性”的执着追求,以 及隐含其中的关乎文化、 伦理、价值、真理等问题 的更深入思考。本书试图 通过对赫施的研究,为面 临文化虚无主义危机的当 代中国文论带来些许启示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意义与方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篇章安排 上编 作者意图理论——存在依据及其思想资源 第一章 主体命运与作者的身份变迁 第一节 主体的性质及其发展 第二节 作者:从“在场”到“缺席” 第三节 作者身份:从“范式”到“建构” 第二章 作者意图:从“心灵共鸣”到“反对理论” 第一节 施莱尔马赫:“心灵共鸣”与浪漫主义的诉求 第二节 贝蒂:“富有意义的形式”与建构精神科学普遍方法论的尝试 第三节 卡纳普和迈克尔斯:“反对理论”与新实用主义者的选择 第三章 走向解释的伦理关怀:赫施意图理论的思想根基 第一节 作者意图:从认知的优越性到伦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 作者意图的伦理内涵 第三节 对意图论伦理观的反思 中编 张力与悖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多重建构 第四章 意图和意向性 第一节 意图作为“意向性对象” 第二节 历史的超越与意图的延伸 第三节 一种“主体间性”格局 第五章 意图和语言 第一节 问题的引入:亨普蒂·邓普蒂式的疑难 第二节 意图先于语言:赫施对“语言学转向”的诊断 第三节 “言说主体”与意图理论的“作者建构” 第六章 意图和语境 第一节 “视域”:“融合”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第二节 从语境通往意图:“范型”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面向语境:价值及其缺憾 下编 意义的“确定性”——赫施意图理论的深层追问 第七章 反认知的“无神论”:赫施对“不确定”意义观的批判 第一节 “不确定”的当下景观 第二节 从“无神论”到“不可知论”:赫施的回应 第三节 追寻“确定性”:人文主义者的选择 第八章 “意义”和“指意”:确定性理论的关键概念 第一节 “意义”与“指意”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捍卫“确定性”:“意义”与“指意”的思想动因 第三节 从“意义”与“指意”到“知识”与“价值” 第九章 意义作为“意欲类型”:确定性法则的独特呈现 第一节 “意欲类型”:缘起及其特性 第二节 “亦此亦彼”:类型化意义的存在方式 第三节 走向“惯例”:类型的自我瓦解 第十章 “或然性判断”与“有效性验定”:确定性律令的实践策略 第一节 或然性判断:“开放”与“封闭”的互涉 第二节 有效性验定:“深度”与“去深度”的斡旋 第三节 从“意义的确定性”到“真理的政治” 余论 作者意图与中国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