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基于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丛书

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基于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丛书

  • 字数: 278
  • 出版社: 东南大学
  • 作者: 徐丹华|责编:宋华莉|总主编:王竹
  • 商品条码: 97875641934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8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我 国大国小农的现实背景下, 乡村营建出现了小农现代转 型的迫切需求与社会、经济 、环境格局不断变动的新趋 势,本研究从韧性视角出发 ,选取应对变化能力较为脆 弱、小农问题为突出的农 业型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基 于小农现代转型背景探索“ 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和营 建策略。以复杂适应系统为 认识论基础,通过韧性理论 的分析与评估工具,从识历 时性和共时性层面识别乡村 营建要素特征与系统韧性的 关联机制,建构“韧性乡村” 的认知框架;据此从主体、 产业与空间三个维度提出“ 韧性乡村”的营建策略与方 法;并以浙江遂昌县古坪村 为实证研究载体,为农业型 乡村的“韧性乡村”营建提供 借鉴。
目录
1 绪论 1.1 背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新趋势 1.1.1 “大国小农”格局的现实背景 1.1.2 小农现代转型的迫切需求 1.1.3 乡村不断受到动态风险的挑战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定位:研究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述框架 1.5 研究特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解析 2.1 响应危机、以问题为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理论演进 2.1.1 国外乡村理论研究动态 2.1.2 国内乡村研究发展趋势 2.2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与实践评析 2.2.1 国外相关政策与实践启示 2.2.2 国内乡村政策与营建实践 2.3 本章小结 3 “韧性乡村”的理论基础 3.1 乡村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基础认知 3.1.1 传统概念下的系统论 3.1.2 复杂适应系统 3.1.3 乡村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基础认知 3.2 韧性城市和韧性乡村 3.2.1 韧性城市:从防灾到应对多元化风险 3.2.2 韧性乡村:从突变扰动到渐变扰动 3.3 分析工具与研究逻辑搭建 3.3.1 “韧性乡村”评估方法 3.3.2 乡村营建的三向度:空间、产业、主体 3.3.3 “路径、构成、维度”的研究逻辑 3.4 本章小结 4 外部扰动下乡村营建要素特征的动态演化与韧性状态评估 4.1 传统自洽时期:重农思想下的乡村自组织(先秦一1949) 4.1.1 土地、赋役与基层管理的制度演进 4.1.2 重农思想下的人口自组织活力 4.1.3 家庭组织化、兼业化的生产行为 4.1.4 乡里共同体下的村落建设 4.1.5 乡村主体不断适应的韧性系统 4.2 二元限制时期:国家意志下的乡村他组织(1949—1978) 4.2.1 乡村开放性的制度限制 4.2.2 他组织压力下的逆城镇化 4.2.3 集体化的农工分化 4.2.4 节俭单一化的空间建设模式 4.2.5 半开放系统的韧性僵化 4.3 快速变革时期:市场导向下的乡村原子化(1978—2002) 4.3.1 转型期下的村庄自治 4.3.2 单向流入城市的乡村人口 4.3.3 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起落 4.3.4 设计初步介入下的自主建设浪潮 4.3.5 主体原子化的韧性危机 4.4 重构转型时期:乡村产业分异下的韧性异化(2003—2017) 4.4.1 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制度新阶段 4.4.2 农业型乡村:弱势化与空废化 4.4.3 工贸型乡村:大小共同体下的就地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 4.4.4 旅游型乡村:外源式与内生式的分异 4.5 “乡村振兴”战略时期(2017至今):何为农业型乡村的韧性发展路径 4.6 本章小结 5 “韧性乡村”认知框架的要素识别与机制解析 5.1 系统韧性建构的先决条件:开放性 5.1.1 开放性的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 5.1.2 当前时期的乡村系统开放性 5.2 韧性演化的决定要素:主体组织化与话语权 5.2.1 主体组织化 5.2.2 主体话语权 5.3 韧性演化的表观特征:产业与空间的复杂性 5.3.1 主体适应力作用下产业与空间的演化机制 5.3.2 产业与空间复杂性对系统韧性的反馈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韧性乡村”的营建策略与方法 6.1 主体:赋权转型小农的乡建共同体建构 6.1.1 融合内外部动力的乡建共同体 6.1.2 转型小农的主体话语权赋权 6.2 产业:多元复合产业链的深化与延伸 6.2.1 产业链内涵 6.2.2 深化:组织化和品质化的农业生产 6.2.3 延伸:灵活多元的产业格局 6.3 空间:综合韧性目标下的适应更新 6.3.1 作为生态基底的空间营建 6.3.2 协同产业发展、村民交往的“乡村性”支撑 6.3.3 利于社区认同的空间设计 6.4 基于情景规划的“韧性乡村”营建方法 6.4.1 应对不确定性的情景规划内涵 6.4.2 “韧性乡村”的情景规划营建方法 6.4.3 营建策略实施的原则 6.5 本章小结 7 实证研究:遂昌古坪村的“韧性乡村”实证营建 7.1 案例选取与研究视角 7.1.1 案例选取背景 7.1.2 研究目标 7.2 要素特征提取与发展定位 7.2.1 古坪村要素特征的田野调查 7.2.2 发展风险与定位 7.3 “团结大乡建”共同体的主体动力 7.3.1 共同体建构 7.3.2 政治话语赋权:公共参与机制 7.3.3 资本话语赋权:法人乡建模式 7.3.4 知识话语赋权:“小美”公益助农平台 7.4 多情景的产业策划 7.4.1 产业链复合化:产业多元联动 7.4.2 两种发展情景界定 7.4.3 时间动态性:时节适应补足 7.5 适应性更新的空间韧性营建 7.5.1 生态安全格局:环境保护与宜居生活的协调 7.5.2 画里浙南乡村:景观与文化的多重乡村性体验 7.5.3 主客共享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的激活 7.6 本章小结 8 结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