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场所转向(论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艺术理论系列丛书/东南大学艺术学优势学科建设学术文

场所转向(论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艺术理论系列丛书/东南大学艺术学优势学科建设学术文

  • 字数: 315
  • 出版社: 东南大学
  • 作者: 蔡顺兴|责编:谢淑芳
  • 商品条码: 97875641917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8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艺 术原有的“场所”时空关系, 从而使传统公共艺术及其“ 场”性发生了颠覆性转向, 呈现出真实现实场所与数 字化虚拟现实场所多样共 存的现象。本书从“场”的角 度去探索数字公共艺术及 其“场”性规律,旨在将传统 真实现实的“场所”观,自然 延伸至数字化虚拟现实“场 所”中,并加以综合分析。 本书通过比较、对照、甄 别和剖析,力图揭示数字 公共艺术中业已存在的“场” 性现象。如:传统公共艺 术由“默然静态”变为“智能 动态”,由“真实现实”变为“ 虚拟现实”,由“此在”欣赏 变为“遥在”体验等。不仅如 此,本书还针对异质混合 空间出现的“在场”与“非在 场”,“心物场”与数字公共 艺术“气场”张力的关系,以 及对数字公共艺术营造城 市环境呈现出的迷人的“诗 意之场”景象等,均进行了 深入分析。显而易见,诸 如此类的艺术特征与非物 质性便是数字公共艺术内 涵及其本质属性之所在。
作者简介
蔡顺兴,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工作;曾长期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现任教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艺术系。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研究的对象、涵盖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目的与意义 二、本课题将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三、对“场所”“空间”理论研究的回顾和分析 四、公共艺术、数字公共艺术的概念与范畴 第一章 数字信息时代公共艺术及其“场”性之内涵 第一节 数字公共艺术“场”性内涵之辨析 第二节 传统公共艺术的内涵属性 第三节 数字公共艺术的内涵属性 一、数字公共艺术的非物质性 二、数字公共艺术以非物质“材料”构形创作、储藏传播 三、数字公共艺术存在“场”的非物质“虚拟主体”与“主体间性” 第二章 数字公共艺术及其“场”性的审美转向 第一节 审美的嬗变:艺术“光晕”的转向 第二节 仿像、拟像:数字公共艺术“光晕”的体现 第三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异质混合空间 第一节 异质空间:不同的数字艺术介入公共场所 一、真实现实的场所“空间”属性 二、真实现实的场所“空间”结构 三、虚拟现实的“场所”“空间”属性 四、虚拟现实的“场所”“空间”结构 第二节 混合空间的构成:多种类数字空间艺术的并置 …… 第四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混合现实体验 第五章 数字公共艺术混合现实体验的先在因素 第六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性的内在“张力” 第七章 数字公共艺术的“气场”张力 第八章 数字公共艺术营造“诗意之路” 第九章 数字公共艺术营造“诗意之路”的设计案例赏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