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

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

  • 字数: 272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安珊珊|责编:奚亚男
  • 商品条码: 97875201777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3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既往的舆论学研究,一直偏重对群体互动结果 的关注,以持相同意见的绝大多数来消解观念的丰 富性,这本身也是对舆论价值的折损。本书则是将 虚拟社群的舆论生成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真正还 原社群舆论的互动差异,让“人以群分”的网络世 界更加泾渭分明。 .
目录
上篇:理论篇 第一章 虚拟社群:平台更迭与群体聚集 第一节 技术史视角下的虚拟社会空间更迭 第二节 社会群体网络聚合的本质 第三节 网络社群:利益相关或志趣相投 第二章 溯本清源:公众舆论概念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精英史中的公众舆论——启蒙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史中的公众舆论——技术演进的影响 第三节 作为学理概念的“公众舆论” 第四节 公众舆论的属性特征 第五节 公众舆论是虚妄的,还是现实的? 第三章 网络舆论:一个革命性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何谓“网络舆论”? 第二节 开放性:形成虚拟社群的观点自由市场 第三节 匿名性:促生虚拟社群参与的驱动力 第四节 去中心化:提供虚拟社群挑战权威与重新赋权的契机 第五节 协商性:实现虚拟社群舆论互动的理性重建 第六节 批判性:明确虚拟社群舆论互动的立场分野 第七节 互动性:人人都是线上演说家 第八节 归属感:维系虚拟社群的心理纽带 第四章 范式之争:网络舆论研究的中西差异 第一节 西方研究:以“影响”为主导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 本土研究:以理论“适用”和“引导”为主体的研究范式 第五章 乌托邦还是恶托邦:网络公共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公共领域”理论框架内的固有争议 第二节 自由表达与理性协商:网络公共参与的乌托邦式期待 第三节 被折损与被侵害的公共性:网络参与实践的恶托邦式困境 中篇:实证篇 第六章 虚拟社群的自画像 第一节 “我们”是谁? 第二节 “我们”如何互动? 第三节 “我们”在说什么? 第七章 虚拟社群的群体动力原理 第一节 驱动“我们”参与社群的原力 第二节 “我们”的纳新机制 第三节 “我们”关系网络的线上线下延伸 第八章 虚拟社群的归属感 第一节 虚拟社群参与者的归属感 第二节 虚拟社群参与者的满足感与认同感 第九章 虚拟社群的分化 第一节 “我们”中的“领袖” 第二节 “我们”中的管理员 下篇:专题篇 第十章 虚拟社群“大V”的舆论力量 第一节 意见领袖的变迁: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互动 第二节 微博:媒体化、社会化与社区化 第三节 微博的“名人”气质 第四节 谁是微博名人? 第五节 微博名人舆论的结构要素 第六节 微博名人舆论互动特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