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代西方的论语哲学诠释研究

当代西方的论语哲学诠释研究

  • 字数: 19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曹威|责编:田文
  • 商品条码: 97875161664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8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考察了儒家思 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在 英语世界的翻译及传播情况 ,在此基础上特别分析了20 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家 在《论语》的诠释方面所做 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展示 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论 语》在英语世界的哲学诠释 图景。西方对于孔子思想研 究的深入,不仅是西方社会 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儒家文 化研究带来了新鲜的力量与 思考,为儒家文化研究的进 一步深入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时也是国内学者反观中国 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接受度 和认可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论语》英译的历史 第二节 英译《论语》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论语》英译的诠释学基础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翻译与诠释学的关系 一 语言——诠释学的起源与归宿 二 翻译——一种哲学诠释学对话 第三节 《论语》英译过程中的诠释学理论前提 一 在理解中“创造” 二 在理解中“体验” 三 在理解中“建构” 四 在理解中“合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孔子思想研究概述 第一节 西方现代《论语》研究的奠基者:赫伯特·芬格莱特 第二节 文化普遍主义视角下的《论语》研究:本杰明·史华慈 第三节 比较哲学视域的《论语》研究:郝大维、安乐哲 第四节 文化特殊主义视角下的《论语》研究:葛瑞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的孔子“礼”学研究 第一节 芬格莱特的孔子“礼”学研究 一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特性 二 芬格莱特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立场中的孔子礼学研究 第二节 史华慈与芬格莱特关于孔子之“礼”的对话 一 史华慈对孔子之“礼”的阐释 二 史华慈与芬格莱特关于“礼”的对话 第三节 史华慈与葛瑞汉关于孔子之“礼”的对话 一 葛瑞汉关于孔子之“礼”的理解 二 史华慈对于葛瑞汉的批判 三 葛瑞汉对于史华慈批判的回应 第四节 郝大维和安乐哲对孔子之“礼”的阐释 一 “礼”的社会维度的演进 二 礼仪构成既定社群的精神气质和连贯性 三 礼仪社会性的个人向度 四 礼义的互为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方的孔子“仁”学研究 第一节 芬格莱特的“仁”学研究 一 “仁”是一种行为 二 “仁”是一个人决定遵从礼,在礼中塑造自我 三 “仁”是一种“不忧”的状况,一个“克己复礼”的人的状况 四 “仁”是一种客观的、可以观察的人格 第二节 史华慈的“仁”学研究 一 “仁”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倾向 二 “仁”是一种再现礼之固有精神和其自身潜力的能力 三 “仁”是通过“学”而内化的“礼” 第三节 郝大维和安乐哲的“仁”学研究 一 从“人”到“仁”的转变是一个持久开放的过程 二 从“人”到“仁”的转变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孔子的天道观研究 第一节 芬格莱特的孔子天道观研究 一 “道”是一条没有十字路口的大道 二 “道”是某种超验的道德原则 三 郝大维和安乐哲对芬格莱特的孔子之“道”解析的批判 第二节 史华慈的孔子天道观研究 一 孔子宇宙论诠释的思想基础 二 对孔子之“天”的诠释 三 对孔子之“命”的阐释 第三节 郝大维和安乐哲的孔子天道观研究 一 关于“超越”概念的界定 二 关于孔子内在宇宙论的基本假设 三 关于孔子之“天”的诠释 四 关于孔子之“道”的诠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语》中的“自我”问题研究 第一节 芬格莱特的孔子“自我”问题研究 一 自我: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意志的个体自我 二 自我:在意志的根据上表现为“无我” 第二节 郝大维和安乐哲的孔子“自我”问题研究 一 对“无我的自我”的否定 二 对“无心的自我”的否定 三 对“无身的自我”的否定 四 对“无目的的自我”的否定 五 对“非意志的自我”的否定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