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海派文学的历史转型(1927-1937)/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昌论丛

海派文学的历史转型(1927-1937)/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昌论丛

  • 字数: 13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孙琳|责编:郭晓鸿
  • 商品条码: 97875203759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7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 随消费文化的兴起和上海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海派 文学的研究已经成为“显学” 。由于海派文学自身所具 有的消费主义和都市文化 特质,多数研究都仿照本 雅明式的“物质文化-思想文 化”范式进入讨论。这样的 研究对凸显海派文学自身 特质卓有成效,也描摹了 较为生动活泼的物质文化 背景,但是这种研究范式 本身所潜藏的“预定论”色彩 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问 题的深入:单纯从都市文 化和消费文化视角进入海 派文学研究,有意地凸显 海派文学“消费”、“摩登”的 一面,对海派作家严肃、 真诚的一面缺少辨析;强 调现代物质文化对文学创 作的沁入,淡化了文化政 治语境对文学生成的影响 ;“影响论”和“因果论”的预 设易于造成“静态”描述的偏 好,对作家创作的内在流 变缺少观照,对作家身份 的转换言之寥寥,更对文 学和文人难以逃匿的“政治 性”有所“盲视”。为此,本 书考察海派文学与左翼文 学的“共生”与“离散”,呈现 二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力 求深化对海派文学与左翼 文学各自内部差异的认知 ,希望能够从海派文学与 左翼文学的关系这一特定 角度,补充对海派文学的 整体性认识,丰富海派文 学研究的思路。
目录
“文昌论丛”序言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研究现状 三 选题意义及价值 四 研究目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海派”命名再出发 第一节 “海派”概念的历史多面性——重识“京海之争” 一 一种进入论争的方式:《文人在上海》 二 “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的辩难 三 一个被省略的“注脚”:“何徐事件” 四 一个被忽略的语境:小品文的复兴 第二节 “命名”之争——兼论海派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第三节 “历史化”如何可能?——海派文学研究与作为问题的20世纪30年代 第二章 遭遇“革命”:海派作家在1928年 第一节 “转换方向”后的张资平 一 对国民革命的摹写 二 “革命文学”的试笔 三 转向后的“尴尬”——兼及《青春》被湮没的始终 第二节 新感觉派同人的左翼文学实践 一 左翼文学的创作选择 二 “戏仿”抑或“真诚” 三 “文坛三剑客”的“赤色岁月” 第三节 革命“叫卖”——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创造社“小伙计” 一 “海派”是“革命文学”阵营的主导部分之一 二 从《幻洲》到《戈壁》《战线》 第三章 分疏聚合:海派作家与文艺论争 第一节 《叛徒》的时代境遇——从一个角度看“第三种人”论争之后的杜衡 一 批评界的“冷遇” 二 革命的“情意结” 三 “一个被背叛的遗嘱”——《叛徒》与“瞿秋白事件”的互文 第二节 《庄子》《文选》之争中的施蛰存 一 四面“突围”的“集团意识” 二 “语文观”的殊途 第三节 穆时英的接受语境与文艺大众化运动 一 “当逢其时”:文艺大众化运动的“范本” 二 “二重人格”与“红萝卜剥了皮” 第四章 情色女体的生成:海派文学的叙事转移 第一节 日常化情欲的指归——叙事主题的偷换 一 对“社会一反抗”主题的偷换 二 两性之爱的“乌托邦”演绎与日常困境 三 “娜拉走后”的三种结局 四 虚置的“革命” 第二节 日常情境中的激情女性——叙事重心的转移 一 日常情境中的激情女性 二 女性形象的情欲化书写 三 女性形象的妖魔化书写 第三节 想象中国的新途径 一 日常生活的重建与情欲的极致想象 二 激情女性与女性形象的改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京海之争”相关史料目录(1933年10月至1934年5月1935年4-5月) 附录二 《庄子》《文选》之争相关史料目录(1933年10-11月)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