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

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

  • 字数: 284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红春
  • 商品条码: 97875161518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7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红春编著的《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 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立足于社会结构的现 代转型,以私人领域为具体切入视角,对当代 审美文化的领域归属、性质功能、发展源流、现状困 境、未来趋势以及相关 热点问题进行了重新把握和阐释,拓展了当代审美文 化研究的社会学维度。 本书认为,以自由为核心理念、以法律为活动准则的 私人领域,促进了中国 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并使之转化为一种激发生命愉 悦的生活形式和一项不 可剥夺的社会个体权利。由于当代审美文化日益与市 场、传媒、政治、公域、 法律、阶层和种族等要素交织在一起,自由与危机并 存,因此本书主张一种 融价值中立与权力批判于一体的研究方法,在客观求 真的基础上,揭示并批 判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异化、霸权因素,维护审美的人 文、自由内涵。
作者简介
李红春,男,1975年生,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纽约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学术领域为美学与文艺学基本原理、当代审美文化、新时期文艺批评等。出版《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合著)等著作共2部。在《文史哲》《文艺争鸣》《天津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 和省社科项目共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 博士点基金项目多项。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多项奖励。
目录
绪论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问题与出路 一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三大领域 二 自觉而多元的研究方法 三 四种不良的研究倾向 四 视野的拓展与方法的融合 第一章 私人领域概念辨析 第一节 私人领域的历史嬗变 一 私人领域的萌发期 二 私人领域的成熟期 三 私人领域的衰落期 第二节 私人领域的多元阐释 一 自由主义私域观 二 共和主义私域观 三 哈贝马斯对私域的改造 第三节 私人领域的本质特性 一 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理念 二 丰富多元的内在结构 三 以私人财产权为前提 四 与现代民族国家同步 五 私人领域的“脱域化”趋势 第四节 私人领域与消极自由 一 “免于做什么”的消极自由 二 走向多元化的价值与真理 三 消极自由如何才不那么消极 第二章 私人领域与审美文化 第一节 私人领域与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 何谓“文化” 二 私人领域对文化转型的促进 三 现代性在私域中的分与合 四 私人领域对意义的生产 第二节 作为个体权利的审美文化 一 关于“审美文化”概念的论争 二 “审美文化”概念应如何提出 三 从“审美”到“审美文化” 第三节 当代审美文化的屙l生与功能 一 以对情感的自由体验为核心 二 定位于现实时空的身体事件 三 鲜明的社会结构特征 四 审美功能的伦理化 第三章 领域合一与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问审美文化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私人领域状况 一 “单位”对人身自由的限制 二 私域陷落的多重表征 三 私域失落的历史文化原因 第二节 纪律化、公共化的审美活动 一 遭受挤压的审美活动时空 二 严格规定的审美活动方式 三 全面受限的文化艺术内容 四 权力空隙间的流风余韵 第三节 同质化、革命化的文化空间 一 指向革命的历史空间 二 导向政治的劳动世界 三 挪作他途的家庭领地 四 遭到革除的身体属性 第四章 领域分化与新时期审美文化发展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私人领域状况 一 四个出场条件 二 三个组成部分 三 私人时空在当下的拓展 第二节 审美文化活动的新趋势 一 私人化倾向 二 身体化倾向 三 日常化倾向 四 例行化倾向 第三节 审美文化版图的分化与流变 一 五种审美文化形态 二 三个发展阶段 三 四种主导力量 第五章 新时期审美文化的私人生活场景 第一节 日常生活场景的浮现 一 日常生活叙事的两种表现 二 日常生活之“真”与“零度写作” 三 谁才是“老百姓故事”的讲述者 第二节 身体意象的突围 一 感性内涵的恢复与身体意象的多样化 二 “视觉禁忌”的失效与原始情绪的奔腾 三 商业机制对身体的表面化处理 四 权力因素对身体秩序的再次编码 五 “看”与“被看”的复杂权力关系 第三节 隐私话题的张扬 一 “隐私”与“隐私热” 二 商业陷阱还是心灵的安顿 三 谁的隐私 四 “她们”的倾诉 第六章 逸出公私边界的网络审美文化 第一节 重塑自我的网络“超位”写作 一 “在线”对“超位”的催生 二 自我边界的审美重构 三 网络写作对疯癫的矫正 第二节 网络文艺批评对文学公共领域的构造 一 大众自我启蒙的重要形式 二 平等参与与理性对话 三 公开批判的练习场所 第三节 网络趣味群体的聚合生成 一 有别于“灌生”的“聚生”模式 二 网络趣味群体的原生态性 三 从“想象共同体”走向“现实共同体” 第七章 结构失衡与当代审美文化的危机与出路 第一节 私域悖论与畸形审美 一 文化无意识的泛滥 二 审美趣味的畸变 三 没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 节私域软骨症与叙述断裂 一 私域构建的未完成态 二 审美空间的叙述断裂 三 走向虚无的叙述主体 第三节 私域传媒化及其美学后果 一 遭到压制的理性个体 二 从“伪公共”走向“伪私人”的文学公共领域 三 文艺批评的表演化 第四节 商业、知识与审美压迫 一 广告叙事及其询唤功能 二 专家系统对日常审美的包办 三 文化消费的道德化、科层化 四 纳入生产循环的自由时间 第五节 当代审美文化建设的四个原则 一 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同步 二 情感化与理性化的平衡 三 传统心理与现代理念的交融 四 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扶助 第八章 私域视角下的当代审美文化讨论 第一节 审美快感与生态责任——对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生态学批判 一 天人合一还是视听奇观 二 “自然艺术”的生态破坏性 三 商业护航与原欲释放 四 审美快感的生态限度 第二节 商业欲望的美学修辞——传媒叙述中的“韩啸行为艺术展” 一 没有毛边的技术神话 二 被误置的行为艺术主角 三 强行植入的艺术命名 四 内在叙述的语义断裂 五 如何面对传媒叙事 第三节 新感性如何成为价值本体,——与王德胜教授商榷 一 “新感性”是“新”了还是“旧”了 二 “新感性”的“价值”应如何提出 三 感性价值能否被作为“本体” 四 日常生活美学是否还需进一步开放 第四节 文艺消费权益的提出与维护 一 何谓文艺消费权益 二 为何维护 三 维护的难点 四 如何维护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