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广州文化体制改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州城市智库丛书

广州文化体制改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州城市智库丛书

  • 字数: 32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曾德雄//梁礼宏|编者: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责编:喻苗
  • 商品条码: 978752037657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7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十八大以来,广州公共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效能提升”时代,公共文化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越。2018年8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张硕辅同志强调,广州要“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要求广州必须坚持不懈地放眼世界、对标国际一流世界文化名城,提升广州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本书由广州市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近几年有关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课题成果汇聚而成,基本上涵盖了公共文化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同方面,比如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文化场馆的运营管理创新等等。
作者简介
曾德雄,男,1967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文所所长,哲学博士。1994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开放时代》杂志社工作,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等职(期间2006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3月起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成员。此外还兼任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宗教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广州公共观察观察员,《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人民之声》、《南方》专栏作者,广州电台特约评论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等。梁礼宏,男,哲学硕士。2002年进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广州公共文化政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数字文化以及科学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广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19年5月,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一书。
目录
第一章 广州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及问题 一 2l世纪以来广州文化体制改革的演进 二 广州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三 广州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四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 五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广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一 广州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的现实基础 二 广州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必要性 三 外地的经验 四 广州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构建策略 第三章 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一 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与政策推动 二 法人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 三 广州的改革情况 四 广州完善事、Ip单位法人治珲结构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迈向全球城市,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品质——基于广州文化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 一 调查情况概述 二 广州文化的整体印象 三 北京、上海、深圳市民眼中的广州文化 四 广州市民对广州公共文化设施知晓度与使用情况 五 外地受访者对广州公共文化设施知晓度与使用情况 六 主要结论 七 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广州行动 一 意义与目标 二 历史、条件与现状 三 北京、上海、深圳的经验 四 广州行动方案 五 保障措施 第六章 面向“一带一路”的广州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一 面向“一带一路”的广州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经验 三 广州推进面向“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基本条件 四 广州推进面向“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五 广州推进面向“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点任务、合作领域、合作平台、项目支撑 六 政策建议 第七章 广州文化馆新馆运营管理模式 一 国内文化馆的典型运营模式 二 广州文化馆新馆功能定位 三 广州文化馆新馆运行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与构想 四 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