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数字化风险传播与公众风险感知研究

数字化风险传播与公众风险感知研究

  • 字数: 193
  • 出版社: 浙江大学
  • 作者: 黄清|责编:闻晓虹
  • 商品条码: 978730820705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3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生态环 境退化、传染性疾病肆虐 、金融市场动荡、新技术 应用不当等各类风险事件 频繁发生。数字媒体的普 及使用使这些风险议题产 生广泛的社会心理效应, 而建构公众合情合理的风 险感知正是促进风险治理 的关键环节之一。本书基 于理论分析并辅以实证研 究,揭示了数字化风险传 播中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 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这将 有助于了解如何增强个体 应对风险的心理韧性,促 进建设强韧社会以提升全 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 力。
目录
导论 0.1 风险传播、风险感知与风险治理 0.1.1 数字化风险传播中公众的心理及其后果 0.1.2 公众风险感知是风险治理的关键环节 0.2 国内外相关文献 0.2.1 国外风险感知研究的三条路径和一个框架 0.2.2 国内风险感知研究的现状及评析 0.3 本书的创新、思路和框架 0.3.1 研究创新 0.3.2 研究思路与全书框架 第一章 风险感知:风险传播中社会建构的结果 1.1 “认知—社会”视角下的风险感知 1.1.1 风险感知的双重属性 1.1.2 风险感知社会建构的三个层面 1.1.3 风险感知在数字媒体中的社会建构 1.2 SARF解释风险感知的社会建构 1.2.1 SARF的理论起源与应用发展 1.2.2 SARF解释风险感知的社会放大 1.2.3 SARF解释组织和人际传播中风险感知的放大 1.3 从风险感知到风险意识 1.3.1 弱化公众风险感知的情感强度 1.3.2 提升公众风险感知的认知水平 1.3.3 建构合情合理的公众风险意识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媒体使用: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信息来源 2.1 公众使用数字媒体获取并生产风险信息 2.1.1 数字时代公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生产者 2.1.2 数字媒体使用促使公众成为风险信息的生产者 2.1.3 数字化风险传播中公众以获取信息为主、生产信息为辅 2.2 “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的“数字媒体使用” 2.2.1 “使用与满足”和“数字媒体使用” 2.2.2 风险传播中公众使用数字媒体的动机分析 2.2.3 风险传播中公众使用数字媒体的行为类型 2.3 公众的数字媒体使用对其风险感知的影响 2.3.1 数字媒体中的风险信息来源庞杂、良莠不齐 2.3.2 公众科学素养匮乏减弱其鉴别风险信息的能力 2.3.3 公众的数字媒体使用主要影响其风险感知的情感维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加工: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认知反应 3.1 信息加工:信息化时代个体认知世界的方式 3.1.1 认知主义立场上的个体信息加工 3.1.2 “计算机隐喻”中的个体信息加工 3.1.3 “双加工理论”中的个体信息加工 3.2 个体精细加工信息可能性的条件分析 3.2.1 引发个体精细加工信息动机的因素 3.2.2 制约个体精细加工信息能力的因素 3.2.3 促进个体精细加工信息的性格因素 3.3 个体精细加工风险信息的程度对其风险感知的影响 3.3.1 个体精细加工风险信息可能性的主要条件 3.3.2 个体精细加工风险信息与其负面情绪的变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