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构式语法视域下的汉语中动结构

构式语法视域下的汉语中动结构

  • 字数: 25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付岩|责编:任明
  • 商品条码: 97875203708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汉语中动结构是中动语义在汉语里的实现,因此,本 书从中动语义出发,重新解读了中动语义的各项特征,指 出其核心是中动属性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汉语中动结 构的两条界定标准,指出了其构式地位、构式类别、构式 特征等。然后,本书对其内部语法语义关系做出了进一步 的探讨,指出了“NP V起来 AP”结构的层次关系及其句 法、语义核心。在对汉语中动结构有了整体上的认知之后 ,本书以语料库为依托细致讨论了该结构对其组成成分的 选择限制,包括其论元、动词和附加语。最后,本书对汉 语中动结构范畴进行了综合讨论,包括其原型性及与其类 似结构之间的关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 中动语态 二 中动结构 第三节 研究目标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主语的标记 二 动词的标记 三 附加语的标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 构式语法 二 原型范畴理论 第六节 本书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 一 “NP+V起来+AP”结构 二 “NP+难/好/容易/能/可以+VP”结构 三 其他结构 四 中动句式群 第二节 汉语中动结构的生成与动因 一 生成语法研究 二 认知研究 第三节 汉语中动结构的构句条件 一 影响效应 二 施事限制 三 责任条件 四 联合构句条件 第四节 汉语中动结构对其组成成分的限制 一 主语 二 动词 三 附加语 第五节 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 一 语义特征 二 句法特征 第六节 汉语中动句的内部语法关系 一 结构层次 二 “V起来”的句法地位 第七节 以往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第三章 中动语义的特征及其核心探讨 第一节 中动语义的特征新解读 一 属性义 二 情态性 三 非施事主语的责任性 四 施事性 五 类指性 第二节 中动语义的核心 一 以往研究分析 二 中动属性义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 第一节 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依据 一 中动语义 二 动词核心 第二节 疑似中动结构分析 一 “NP+V起来+AP”结构 二 “NP+V上去/来/着+AP”结构 三 “NP+好/容易+VP”结构 四 其他结构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中动结构的构式性 第一节 汉语中动结构的构式地位 一 形式上的不可预测性 二 意义上的非组构性 三 对组成成分的限制 四 搭配偏向 第二节 汉语中动结构的构式属性 一 论元结构构式的类别 二 作为减价构式的中动结构 第三节 汉语中动结构的构式特点 一 中动结构的构式维度分析 二 中动结构的构式要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P+V起来+AP”中动句内部的语法语义关系分析 第一节 “NP+V起来+AP”中动句的谓语核心 一 “NP+V起来+AP”结构的层次关系 二 “V起来+AP”的句法核心争论 三 句法核心的判断方法 第二节 “NP+v起来+AP”结构的语义核心 一 语义核心的判断标准 二 AP的语法地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中动结构的论元实现 第一节 隐性施事 第二节 非施事主语 一 主语的形式特征 二 主语的语义类型 三 主语的指称特点 四 主语的施受特征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中动结构对其动词的选择限制 第一节 动词的形式特点 一 动词的时体特征 二 动词的复杂程度 第二节 动词的意义特点 一 自主性 二 及物性 三 体类型 四 物性角色类型 第三节 中动词的及物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汉语中动结构对其附加语的选择限制 第一节 附加语的形式特征 第二节 附加语的意义特征 一 难易类 二 适意类 三 性质类 四 时间类 五 结果类 六 复杂类型 第三节 附加语的替代形式 第四节 附加语的理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汉语中动结构范畴的原型性 第一节 中动结构的原型性特征 一 语义特征 二 句法特征 三 原型性特征 第二节 中动结构范畴 一 原型性中动句 二 非典型的中动句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汉语中动结构与其类似结构的关系 第一节 汉语中动结构与汉语里的其他结构 一 汉语中动结构与主动结构 二 汉语中动结构与被动结构 三 汉语中动结构与受事主语句 四 汉语中动结构与话题句 第二节 汉语中动结构与英语中动结构范畴 一 英语中动结构范畴 二 英汉中动结构范畴的异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发现 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第三节 本书的不足之处 第四节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