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运动心理学(第2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运动心理学(第2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 字数: 399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编者:毛志雄//迟立忠|责编:郦益
  • 商品条码: 9787300287881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3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吸纳国内外同类 教材长处的基础上,围绕 如何增强运动表现以及与 追求卓越表现相伴随的身 心健康问题来组织内容, 尝试建立更能反映最新应 用研究成果和更容易为大 学生理解的运动心理学框 架体系。 全书包含四篇、13章内 容:第一篇运动心理学概 论(第一章),介绍运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 简史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二篇(第二至六章) 个体心理与运动表现,分 别讨论运动动机、唤醒与 焦虑、注意、自信心以及 人格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三篇(第七至十一章) 心理调节与健康,分别阐 释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 理调节,运动心理疲劳, 运动损伤心理,以及运动 中的攻击、药物滥用及饮 食失调等不良行为。第四 篇运动团体动力(第十二 至十三章),介绍团体的 沟通及凝聚力、教练员的 领导与管理问题等。 本书在介绍基础知识和 稳定的研究成果的同时, 还通过专栏、文献导读的 形式,促进读者对相关问 题的深入理解与思考。书 末的名词解释可供读者进 一步查阅与学习。本书既 可作为国内普通高校心理 学、应用心理学、体育学 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 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参考使 用。
作者简介
毛志雄,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运动心理学方向)负责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担任运动心理学教师至今,具有28年运动心理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任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常委。主要研究方向为锻炼心理学,主要从事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身体活动的心理干预研究,并对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浓厚兴趣。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各类教材、学术著作10余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并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国家体育总局雅典奥运会科技服务奖”等多项奖励。
目录
第一篇 运动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运动心理学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 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运动表现 第二章 运动动机 第一节 运动动机概述 第二节 动机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三节 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三章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一节 唤醒和焦虑概述 第二节 唤醒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三节 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四章 运动中的注意状态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第二节 运动员注意分配的特点 第三节 警觉、警戒与心理不应期对运动注意的作用 第五章 运动自信 第一节 运动自信概述 第二节 运动自信的培养 第六章 运动员的人格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二节 人格的理论 第三节 体育运动领域的人格测量 第四节 人格与运动表现 第三篇 心理调节与健康 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 第一节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二节 放松训练 第三节 表象训练 第四节 注意训练 第五节 其他几种心理技能训练 第六节 心理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第八章 比赛心理调节 第一节 比赛目标的设置与心理定向 第二节 比赛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 比赛心理调节方法 第四节 几种常见比赛局势下的心理调节策略 第九章 运动心理疲劳 第一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特点 第二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成因 第三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监测 第四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 第十章 运动损伤心理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对运动损伤康复的作用 第十一章 运动中的不良行为 第一节 运动中的攻击行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