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企业再地方化与地区转型发展

企业再地方化与地区转型发展

  • 字数: 270
  • 出版社: 经济管理
  • 作者: 朱华友//李娜//朱之熹|责编:魏晨红
  • 商品条码: 97875096742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1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我国中西部地 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格局与 模式入手,分析企业再地 方化与我国中西部地区转 型发展的关系机理,揭示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转型 发展的路径。首先,构建 了企业再地方理论,包括 概念、类型和机制等。认 为再地方化的空间作用维 度有三个:绩效维度,表 现为产业重新集聚下的空 间外部性;程度维度,表 现为企业重新集聚后在地 方的根植性;分工维度, 表现为企业转移后价值链 环节的空间分离。其次, 基于上述三个维度,实证 分析了企业根植性对地区 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 企业根植性作用于地区经 济转型发展的机理和形式 ;实证分析了空间外部性 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影 响,提出了空间外部性作 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机理 和形式;从跨地区生产网 络分工理论出发,实证分 析长三角地区企业再地方 化下的区位价值和竞争优 势。最后,基于再地方化 视角提出了浙商回归的动 力机制,包括政府诱导、 企业认同和环境反馈三个 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分析浙商回归对浙江省 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及尚 需克服的相关问题。本书 试图在丰富经济地理的产 业集聚理论和地区转型发 展理论的同时,为地方政 府制定和实施产业集聚和 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必 要的理论框架。
作者简介
朱华友,男,1967年生,安徽省枞阳县人。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义乌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特约咨询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方化、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 第一节 地方化 一、本土化、本地化与嵌入性 二、地方化、本土化与行业集聚 第二节 去地方化 一、“去地方化”概念 二、去地方化的空间尺度 三、去地方化与制造业转移 第三节 再地方化 一、再地方化与地方根植性 二、再地方化与空间外部性 三、再地方化与跨地区生产网络 四、企业再地方化的概念和演化过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再地方化下的根植性与地区转型发展 第一节 根植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根植性的分类 三、根植性的行为主体和客体 四、根植性的相关测算 五、文献述评 第二节 企业再地方化下的根植性维度与过程 一、根植性维度 二、根植性过程 三、案例研究 第三节 企业根植性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机理与形式 一、企业根植性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机理 二、企业根植性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形式 第四节 企业再地方化下的根植性实证研究 一、河南省产业承接现状 二、实证分析 三、研究结论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四章 企业再地方化下的空间外部性与地区转型发展 第一节 空间外部性 一、理论回顾 二、文献回顾 三、文献述评 第二节 企业再地方化下的空间外部性维度 一、静态外部性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机理 二、动态外部性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机理 三、空间外部性作用机理的综合视角 第三节 企业再地方化下的空间外部性实证 一、皖江示范区企业再地方化现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