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日本美学三部曲(共3册)(精)

日本美学三部曲(共3册)(精)

  •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 作者: (日)大西克礼|责编:时京京|译者:曹阳
  • 商品条码: 978756829089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15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关于日本三种 美学的理论书籍,分成《 幽玄》《物哀》《侘寂》 三册,系统阐述日本美学 的概念和发展渊源。 《幽玄》 “幽玄”起初用 于传统歌论、能乐论中, 包括具有宗教意味的假面 悲剧和世俗化的滑稽科白 剧。在平安时代后的镰仓 时代,禅宗传入日本。它 逐渐将美的感性深化为精 神内在,并产生了“幽玄”的 审美意识。 《物哀》“物哀”一词起 初的来源是日本国学家本 居宣长,他评价《源氏物 语》是对周遭的人事和自 然,怀抱有细敏微妙的感 受力,并由此将这一特质 提炼为“物哀”,将日本文学 的本质归纳为“在于物哀”。 本居所指的“哀”,是人的各 种情感,“凡高兴、有趣、 愉快、可笑等”,都可称为“ 哀”,所谓:心有所动,即 知物哀。 《侘寂》中的“寂”最初 体现于“俳谐连歌”这样的文 体中,而“侘寂”之美则由日 本茶圣千利休以“和、敬、 清、寂”为本发扬光大,以 千利休为代表的茶人,掬 清水、抟粗泥、修草庵, 凭借纯粹和简朴,制定出 一套属于日本的、新的审 美系统。
作者简介
大西克礼(1888-1959),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学专业,1930年后长期在东京大学担任美学教职,1950年退休后仍埋头于美学的翻译与研究,译作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著有《<判断力批判>的研究》(1932)、《现象学派的美学》(1938)、《幽玄与哀》(1940)、《风雅论——“寂”的研究》(1941)、《<万叶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识论史》(1950),去世后出版《美学》(上、下两卷,1960-1961)、《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论》(1969)等,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和代表人物。
目录
《幽玄》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和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体”与“有心体” 六 样式概念的价值意义和记述意义 七 作为美的概念的幽玄内容及考察的视点 八 “幽玄”概念审美意义的分析 《物哀》 一 “哀”的概念的多义性及美学考察的困难 二 “哀”的语 、其积极与消极意味及其他意味的价值关系 三 本居宣长关于“物哀”的学说 四 感情上的深刻、对哀的主观主义解释 五 “哀”从心理学向美学的展开,从一般审美意味向特殊审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为审美体验的“哀”的构造 七 美与“哀”、悲哀与美的关系 八 美的现象学性格与哀愁 九 平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和“哀”的审美文化发展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义倾向,“忧郁”的概念 十一 平安时代的自然感情与“哀” 十二 “哀”的相关用例研究,“哀”的五段意味 十三 特殊审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情趣象征的问题及其直观契机 十五 审美范畴的“哀”的完成及其用例 《侘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一) 第三章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二) 第四章 俳谐的艺术本质和“风雅”概念 第五章 “寂”的一般意味和特殊意味 第六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一) 第七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二)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 第九章 “寂”的审美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