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一个普通文人的普通写作
(代前言)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官至知府的晚清文人王振声的诗文及书信。
王振声(1842—1922),字劭农,一作少农,自号黄山遯叟,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员外郎中,改江西道监察御史,署江南、福建道监察御史,掌河南、陕西道监察御史,升工科给事中,署刑科给事中,并曾出任会试同考官、监试官,官至徽州知府。后乞归,一意作画。尝手绘意拓园图,以寓退隐之意。善书、画,承家学,花鸟得华岩逸韵。宣统三年(1911)作梅花读书图,卒年八十一。除其日记外,现存尚有《梦馀集》《京曹集》《小桃园集》《澹静草庐集》等诗文,以及函稿、禀稿若干篇。日记及诗文集曾被影印出版,其他则未刊行。
就出身和仕履而言,王振声显然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人,至少可以列入社会中层。而且,他曾经与曾国藩、李鸿章、端方、松鹤龄、盛宣怀等晚清民国要人相与过从,属于中层官僚的一员。然就其诗文创作而言,他虽有数百首(篇)诗文存世,还留存了数百通书信底稿,其创作水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只能算作一个普通文人。写作仅仅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远不是他孜孜追求的,因而,诗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方式,他没有用全副心力精心创作,这样的诗文作品若以文学的眼光来衡量,其实是不太合格的。然而,这种生活状态和写作状态在古代文人中不是少数,具体了解这种写作状态,对于认识以至改变文学史的基本格局不会有多少意义,而对于了解普通文人的生活及写作过程,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他的诗文与其说是文学作品,还不如说是认识资料,是一个普通文人的日常写作,所呈现的是中国历史上寻常文字工作者的常态。所以,尽管王振声诗文包括书信的文学性并不十分突出,我们仍然觉得有必要作为一种资料予以揭示,以供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学发展的原生态历程。
一
王振声的诗文作品,包括《心清室诗存》和《心清室文存》,二书的誊清稿本均藏于国家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编目著录中则被定为“抄本”。除此之外,国家图书馆同时还收藏有《心清室诗稿》,内有其诗及文的批改稿本,或即是王振声的写作原稿本,内容与《心清室诗存》及《心清室文存》基本一致,因此,在整理时仍以《心清室诗存》和《心清室文存》为准。
其中,《心清室诗存》4册,包括《梦馀集》24 首、《京曹集》48 首、《小桃源集》32 首、《辛壬癸甲集》26 首、《云海鸿泥集》50 首、《澹静集》122 首、《山居集》25 首、《心清集》209 首、《画中诗集》152 首,共计9种诗集,689 首。此外,现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民国年间石印本《沙岭纪游草》中,约有13 首不见于今本《山居集》。如此,则王振声现存诗篇近700 首,数量并不算少。不过,由于这些诗篇基本都是围绕王振声的生活而展开,因此,内容较为平淡,除了《云海鸿泥集》事涉其赴任徽州知府、《画中诗集》是题画之作,尚有一定具体内容,其他的多为题赠、酬唱之作,给人的感觉如同友朋寒暄和家常里语,没有特别值得关注之处。尤其是那些写给同一人的唱和诗篇,不但内容前后雷同,用词也多有重复,易令人产生阅读疲劳。可以说,王振声的诗歌写作整体水平并不高,顶多就是一个失意文人的自叹自吟之作。诗篇的数量其实也可以大大地压缩,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仅选入王振声诗作6篇,即能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