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国农村人居空间变迁探索--精明收缩规划理论与实践

我国农村人居空间变迁探索--精明收缩规划理论与实践

  • 字数: 300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 作者: 游猎//赵民|责编:吴宇江//陈夕涛
  • 商品条码: 97871122505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3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相应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归纳梳理我国农村人居空间变迁的现实 情景。研究发现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人 居空间经历了人口数量持续减少,人口老龄化、低 龄化和人居空间空心化的演变过程。用人居空间变 迁模型测度,这一变化表现为从膨胀、蔓延向稀释 、萎缩、收缩的演进。二是解释变迁原因。本文主 要从人的角度和空间的角度进行阐释,其中前者包 括宏观制度变迁、中观产业发展和微观家庭选择三 个方面,后者主要是指空间惯性的作用。三是总结 当前农村人居空间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其成因, 初步提出精明收缩的立论,包括核心观点、基本原 理和发展趋势。四是选取在农村建设领域已经取得 较大成绩、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成都农村建设作为案 例进行实证分析,其中成都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中 的“小组微生”做法体现了精明收缩的理念。五是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农村人居 空间精明收缩的理论概念,提出了面向实务的规划 框架和实施策略。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伴随经济增长逐年提高 1.1.2 金融危机后,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双双放缓 1.1.3 “新常态”下,农村人居空间变迁意义凸显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农村人居空间“无序蔓延”和“空心化”同时存在 1.2.2 “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政策应运而生,但也导致了新的矛盾 1.2.3 小结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 1.3.1 农村 1.3.2 人居空间变迁 1.3.3 精明收缩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农村人居空间相关的经典理论综述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3 地理学相关理论 2.2 农村人居空间相关的一般研究综述 2.2.1 国外农村人居空间变迁研究 2.2.2 国内农村人居空间变迁研究 2.3 农村精明收缩相关研究综述 2.3.1 精明增长 2.3.2 收缩城市 2.3.3 精明收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村人居空间变迁的现实情景 3.1 农村人口变迁的统计分析 3.1.1 农村人口总量的历时性变迁 3.1.2 农村人口分布的空间变迁 3.1.3 农村人口的结构变迁 3.1.4 农村人口变迁的其他维度考察 3.2 农村空间变迁的统计分析 3.2.1 城乡行政单元的数量变迁 3.2.2 农村人居空间变迁 3.2.3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变迁 3.2.4 农村生产空间变迁 3.3 农村人居空间变迁模型描述 3.3.1 农村人居空间变迁的模型研究 3.3.2 全国农村人居空间变迁 3.3.3 分省农村人居空间变迁 3.3.4 多指标统计验证 3.4 农村人居空间变迁的田野调查 3.4.1 户籍与人口流动 3.4.2 公共服务设施 3.4.3 宅基地和住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人居空间变迁的解释 4.1 分析框架 4.2 农村人居空间变迁中的“人的变迁”缘由 4.2.1 宏观层面:制度变迁 4.2.2 中观层面:产业消长 4.2.3 微观层面:家庭选择 4.3 农村人居空间变迁中的“空间的变迁”规律 4.3.1 空间惯性 4.3.2 空间惯性是农村人居空间变迁呈现出阶段演进的重要原因 4.3.3 空间惯性是农村人居空间变迁存在跳跃的重要原因 4.3.4 空间惯性对分省农村人居空间变迁模型的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的客观诉求 5.1 当前农村人居空间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5.1.1 以“人减房增”为标志的农村人居空间发展失调 5.1.2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低效 5.1.3 农村社区缺乏活力 5.1.4 部分农村地区人居条件恶劣 5.2 农村人居空间发展的“精明收缩”诉求 5.2.1 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的核心观点 5.2.2 精明收缩是农村人居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人居空间发展的创新实践:成都案例 6.1 成都农村人居空间发展的背景条件 6.2 成都农村人居空间收缩的三个阶段 6.2.1 三集中阶段(2003-2007年) 6.2.2 灾后重建阶段(2008-2011年) 6.2.3 产村相融阶段(2011-2013年) 6.3 2013年开展至今的“小组微生”模式 6.3.1 “小组微生”的内涵 6.3.2 “小组微生”调研案例 6.3.3 “小组微生”模式总结 6.4 成都农村人居空间收缩的实践总结 6.4.1 成功经验 6.4.2 存在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的概念诠释 7.1 概念含义 7.2 分层阐述 7.2.1 精明收缩的背景 7.2.2 精明收缩的实施主体 7.2.3 精明收缩的客体 7.2.4 精明收缩的主要机制 7.2.5 精明收缩的主要方式 7.2.6 精明收缩的最终目的 7.3 深化诠释 7.3.1 精明收缩隐含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7.3.2 精明收缩是空间认知与空间实践的统一 7.3.3 精明收缩的根本成因是社会资源的稀缺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的规划框架 8.1 收缩村庄的判别 8.1.1 村庄内部物质条件 8.1.2 村庄内部社会经济条件 8.1.3 村庄外部物质条件 8.1.4 村庄外部经济社会条件 8.2 确立目标体系 8.2.1 村庄内部目标 8.2.2 城乡整体目标 8.3 选择发展路径 8.3.1 转移支付与有偿流转 8.3.2 合理退出与优化配置 8.3.3 原址收缩与新址集建 8.4 确定空间形态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的规划实施策略 9.1 观念、运作策略及资金筹措 9.1.1 承认“收缩”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9.1.2 合理确定规划方针 9.1.3 公众参与和达成共识 9.1.4 村民自治与政府引导 9.1.5 社会资本参与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