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道德的见证者(奥登诗学研究)

道德的见证者(奥登诗学研究)

  • 字数: 57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蔡海燕|责编:张湉
  • 商品条码: 97875203637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74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分析奥登的诗学思想及其创作时,力图通过奥 登来展示诗人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背景下如何通过自身的 思考和探索持续地对外界做出反应,考察诗人与自我、社 会以及诗歌这门艺术的微妙关系,从而看到一位诗人介入 社会和时代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面临的诗学问题和相应 选择。 为研究方便起见,本书主体部分的论述,分为“奥登 诗学的思想谱系”和“奥登诗学的艺术伦理”两个既相对 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方面。“奥登诗学的思想谱系”主要从 影响研究的角度来审视奥登与主流社会思想之间的复杂渊 源,从中找出他对这些思想的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接受、汲 取和转化的线索。“奥登诗学的艺术伦理”主要聚焦奥登 的文学生涯和诗学观点,综合辨析诗学传统、创作环境和 艺术抱负等对其主要诗学观点生成的影响。
目录
绪论 一 “奥登是个庞然怪物”:青年奥登的成名 二 “英国的”还是“美国的”:奥登文学生涯的分水岭 三 昙花一现还是诗笔生辉:奥登诗名的沉浮 四 “在活人的肺腑里”:汉语语境中的奥登研究 五 “一支肯定的火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上篇 “答谢辞”:奥登诗学的思想谱系 第一章 “我们都在它的影响下各自过活”:奥登与精神分析学 第一节“弗洛伊德主义是最普通的语言之一” 一 “医生之子”:接触心理学,领会“治疗的艺术” 二 弗洛伊德的治疗之道:“宽宥了生活,变得更谦卑” 第二节 弗洛伊德式的自我分析 一“一个早熟而又无礼的小怪物”:心理学家式的分析态度 二“与母亲的子宫一撇两清”:“圈套”与俄狄浦斯情结 三 “你的母亲不会再回到你的/身边”:母子情分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第三节 “融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一 从病态的个体到病态的社会:不再是“政治白痴” 二 价值的颠覆:英国知识分子与德国工人阶级的结合 第二章 “左派自由主义者”:奥登与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死亡本能”与自毁倾向 一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失业与“幻灭”感受 二 “危机重重的时代”:“行动”的必然性 三 反纳粹和反绥靖:“行动”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奥登同志”:“一位自私的老左派自由主义者” 一 “贴上马克思主义者的标签”:时代氛围和真实意图的距离 二 改良主义倾向:反法西斯主义与人民战线被策略性地混为一谈 第三节 “必要的谋杀”:基于人道主义的左派立场 一 继续与左派人士并肩作战,但不是“不知道火会烧伤的人在玩火” 二 西班牙内战与“述说的道德”:“我即是你的选择,你的决定” 三 “在必要的谋杀中清醒接受了罪恶”:正义战争与内心抉择 第三章 “我开始思考上帝”:奥登与基督教信仰 第一节 “哦,告诉我爱的真谛”:信仰皈依之旅 一 家庭宗教背景和中产阶级教育背景 二 西班牙之行和“新闻短片事件” 三 “狂热的克尔凯郭尔、威廉斯和刘易斯/引领我回返了信仰” 四 “致切斯特/你让我明白了真谛” 第二节 “信仰的跳跃”:在世俗时代寻找“绝对的前提” 一 “失去了信仰”:不可避免的“没有信仰的阶段” 二 不信教者的宗教情怀:作品中的基督教元素 三 “绝对的前提”:并不是上帝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上帝 第三节 信仰的实践:“我不是基督徒”,而是“潜在的基督徒” 一 未经反思的信仰是没有价值的:理性思考和主观经验 二 克尔凯郭尔的启示:“有如天命” 三 “活出我们的信仰”:“信仰只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 四 “爱邻如己”:“此世性”和“即使上帝不存在”的存在 下篇 “染匠之手”:奥登诗学的艺术伦理 第一章 “公共领域的私人面孔”:诗人的社会位置 第一节 诗人与私人领域:警惕浪漫主义式的“自我表达” 一 “对交流没有兴趣的人”不会成为艺术家 二 哈代的启示:用“鹰的视域”替代“浪漫主义视域” 三 艾略特的启示:诗人“与他自身的情感保持距离” 第二节 “威斯坦,孤独的飞鸟”:“飞到高处”与社会化写作 一 “请关注这一幕”:全景视域与社会警示 二 俯瞰的目光:想象的高度,批评的激情 第三节 诗人与公共领域:拒绝成为诗人英雄 一 伊卡洛斯式的飞行:从波德莱尔到奥登 二 质疑“鹰的视域”:空间距离与情感疏离 三 切勿“飞得太高”:似近实远的尴尬处境 第四节 代达罗斯式的飞行:走向“安全的位置” 一 “随意的语气”与“孤独的艺术家” 二 一艘船“突然改变了它的航向”:通过移居改变社会位置 三 现代诗人的方向:“创作艺术作品本身便是一种政治行为” 第二章 “将诅咒变成一座葡萄园”:诗歌的“道德层面” 第一节 “艺术并不等同于生活”——诗歌的“无用” 一 否认“介入的艺术”:“诗歌不会使任何事发生” 二 诗歌的存在法则:在“自造的山谷里得以存续” 第二节 “教会自由的人如何去称颂”:诗歌的“无用”之“用” 一 诗歌的“调停能力”:“以偶然的方式”汇入读者 二 诗歌的“称颂”:“倾其所能去赞美存在和发生” 第三节 “道德的见证者”:诗歌题材的伦理责任 一 线性历史观影响下的诗歌题材论:“一个可堪拯救的世界” 二 诗歌题材的伦理向度:“诗歌的责任之一是见证真相” 三 “但它们在说谎”:批判“鹰的视域”,警惕旁观背后的伦理谎言 第三章 “耐心的回报”:诗歌的“技术层面” 第一节 艺术“诊疗室”:弗洛伊德文艺观之“补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