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形而上学批判的否定性逻辑--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研究

形而上学批判的否定性逻辑--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研究

  • 字数: 25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晓培|责编:朱华彬
  • 商品条码: 97875203711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该书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解读了形而上学思维方 式拒斥的“否定性”逻辑,一是对霍克海默的经验主义研 究(主要包括晚期资本主义政治、科学、文化等领域)进 行批判;另一是对霍克海默的实证主义研究(即把经验现 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批判造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异化” 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本文认为,从关注历史与现 实的哲学思维方式出发,霍克海默通过探讨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区别,批判了包括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在内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其哲学建立在关注社会现 实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 治、科学、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权威主义的形而上学基 础、科学的意识形态特征以及文化工业中隐藏的形而上学 “图式”;通过对形而上学最新攻击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深 刻批判,揭示了逻辑实证主义从反形而上学到最终变成形 而上学新变种的悖论,批判了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在内的传 统理论体系化的形而上学特征,阐明了批判理论与传统理 论的根本区别,最终构形成了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国外研究综述 四 本书的思路及结构 第一章 形而上学批判及其二重性 第一节 形而上学批判的“元问题” 第二节 形而上学批判的基本进路 第三节 从“形而上学”到“行而上学”——社会哲学式的拯救之路 一 从天国到人间——人本主义的回归 二 从肯定到否定——批判意识的重塑 三 从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辩证法的出场 第二章 形而上学批判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辩证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一 对旧唯物主义范式的批判 二 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 三 实证主义与唯物主义 四 霍克海默“辩证的”唯物主义观 第二节 从“抽象的人本主义”到“历史人本主义”——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一 形而上学批判的人本主义渊源 二 形而上学批判对抽象人本主义的继承 三 形而上学批判对抽象人本主义的超越 第三节 时代化与化时代——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一 形而上学批判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背景 二 形而上学批判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三 形而上学批判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 第三章 形而上学批判的实践向度 第一节 权威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 一 权威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复杂关联 二 权威主义的形而上学变种 三 权威主义形而上学与家庭 四 霍克海默权威主义批判的影响 第二节 科学申的形而上学预设 一 从批判到联姻——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复杂关联” 二 走向一种新极权——科学发展中工具理性的形而上学变种 三 霍克海默科学观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工业中隐藏的形而上学“图式” 一 类型——文化工业中形而上学“图式”的多元面貌 二 影响——文化工业中被压抑的抗议逻辑 三 拯救——文化工业中形而上学“图式”的消解 第四章 形而上学批判的理论向度 第一节 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一 老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二 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二节 实证主义的困境 一 忽视主体性,走向抽象的同一性 二 概念推理游戏,脱离社会实践 三 无法解决的悖论逻辑 第三节 实证主义走向欺骗的形而上学 一 实证主义沦为欺骗的工具 二 实证主义走向新的独断论 三 实证主义充当了形而上学的新变种 第四节 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特征 一 理论研究独立于社会之外 二 形式逻辑 三 肯定性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 形而上学批判的社会哲学的完成 第一节 形而上学批判与批判理论的关系 一 形而上学批判是批判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一 二 形而上学批判是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 形而上学批判是批判理论的思想内核 第二节 批判理论的反形而上学特征 一 反对主客二分 二 反对构建体系哲学,改革文风 三 反对肯定性思维方式,提倡否定性批判 第三节 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 倡导历史性原则 二 理论与实践统一性原则 三 理性能动性原则 第六章 形而上学批判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 形而上学批判的意义 一 创建批判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重要理论基石 二 拒斥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不期而遇 三 时代化的批判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推进和发展 四 批判理论化时代——对中国当代的启示意义 第二节 形而上学批判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