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文化史(珍藏版)(精)

中华文化史(珍藏版)(精)

  • 字数: 863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责编:孙瑜//王梦佳
  • 商品条码: 97872081267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88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5
定价:¥1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史(珍藏版)(精 )》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 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 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 华文化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 的发展历程。上编从地理背 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 方面分析了中华文化的生成 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 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 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 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 、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 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 多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 概括。
作者简介
周积明,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社会史以及清代思想史研究。
目录
题记 导论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一个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 三、文化的实质性内蕴 四、文化结构 五、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 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 第一章 “文化生态”界说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与环境对人的制约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 四、自然场与社会场·文化生态三层次 五、中华民族在古代和近代面对的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六、中华文化生态概述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 一、在地理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两种极端之论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 三、历史的及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 四、物质生产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 五、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地理前提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 二、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 三、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 四、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中心转移提供纵深腹地 第三节 中华文化圈的周边环境 一、东亚陆海关系的特点 二、东西方海洋观比较 三、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 四、明清“海禁”及其在近代的突破 五、东亚内陆方向的地理障壁 第四节 东亚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传播的功能 二、东亚大陆的地理独立性与中华文化发生期的独自完成及其双重意义 三、中国入突破隔绝状态的努力 第三章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一节 农耕与游牧:东亚大陆的两种经济类型 一、东亚农耕区 二、东亚游牧区 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四、长城:东亚农耕经济区的人工屏障 五、农耕人的“世界主义” 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补与融汇 第二节 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形态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自然经济阶段 二、东周、秦汉至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自然经济阶段 三、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对乡村的经济依赖 四、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