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激流中的文本主义与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

激流中的文本主义与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

  • 字数: 254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孟庆澍|责编:陈晓燕|总主编:贾振勇
  • 商品条码: 97870102173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方 法,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 些重要问题与现象进行深入 的分析、讨论与挖掘。作者 的视野首先延伸到晚清,在 清末民初政论报刊兴起的历 史背景下重新审视新文化运 动的起源问题。书稿第一部 分紧紧抓住《甲寅》杂志与 《新青年》的渊源关系,从 人事关系、思想流变、文体 转型等方面具体而微地还原 了新文化运动前夕中国知识 界的复杂态势,并对新文化 运动的历史动因提出了自己 的解释。第二部分借鉴了新 文化史的研究方法,重视将 人物还原到具体的历史场域 中,在政治、经济、教育、 媒介等多重关系的交织中进 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了周 氏兄弟在文学准备期彼此在 场的互涉关系,从而为重新 理解周氏兄弟早期著述开辟 了新的路径;并利用思想史 、神学、传播学等多种知识 对重要现代作家老舍进行深 入分析,从不同侧面推进了 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三部 分敏锐地观察当代文学 中“70”后作家的创作成就, 从“学院经验”和“非虚构写 作”两个方面概括这一代作 家的共同代际特征,深入分 析了青年作家创作的成败得 失。
目录
前言 上编 作为知识谱系的思想史与文学史 第一章 知识的“救济”与失效:对民初“调和”论的重新思考 一、“调和”如何等于compromise 二、政治“调和”论的展开 三、文化的调和 四、知识的“救济”与失效 第二章 辛亥革命后知识界的孔教讨论:以《甲寅杂志》和《新青年》为材料 一、《甲寅杂志》的孔教讨论 二、易白沙的儒学观 第三章 重刊《双枰记》的背后:1914年的章士钊与陈独秀 第四章 由“情”人“理”:近代文言报章政论的流变轨迹 第五章 “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论“甲寅文体”兼及与新文学的关系 一、古文的欧化 二、文法的自觉 第六章 民初文言政论与古文传统:以“甲寅文体”为个案 一、“洁字诀”:以柳文为师 二、在桐城派的边缘 三、文笔两擅:制艺与骈文的影响 中编 作为观念结构的阅读史与心灵史 第七章 彼此在场的读与写:1907年的周氏兄弟 一、在周作人中的鲁迅 二、在鲁迅中的周作人 三、“彼此在场”的周氏兄弟 第八章 《阿金》与鲁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一、恋爱的喜剧 二、优胜记略 三、“看”与“不看” 四、阿金姐的冷笑 五、从阿花到阿金 六、熟悉的陌生人 七、“讨厌”之外 第九章 把鲁迅重新嵌入实践 第十章 “反成长”·罪的观念·个人主义:谈《骆驼祥子》的三个问题 一、“反成长”:《骆驼祥子》叙事一解 二、罪的观念:对《骆》主题的另一种解释 三、自由意志与个人主义 第十一章 “拟民族志”与“再历史化” 一、“拟民族志”:文学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二、“再历史化”:重建文学史“混杂的性质” 下编 作为代际经验与自我教育的批评 第十二章 小说、批评与学院经验:论徐则臣兼及“70后”作家的中年转型 一、小说 二、批评 三、学院的意义:兼及“70后”作家的中年转型 第十三章 自我教育:《夜火车》与“70后”的成长叙事 一、作为信仰的远行 二、火车开往何方 三、自我教育:于“此在”中成长 第十四章 非虚构写作的几个理论问题:以“70后”作家为素材的札记 一、“什么是非虚构写作” 二、中国“非虚构”写作的理论意图是什么 三、“非虚构”写作与虚构的关系 四、非虚构写作中的“我” 五、非虚构写作与中国现实主义传统 第十五章 庶民性:立场、经验与实践——从方旭戏剧谈现代经典的新创化 一、“家庭”内外:对老舍文本的新解 二、走向“庶民戏剧 三、戏剧实践与文学经典的“当代化” 第十六章 作为“方法”与“问题”的老舍:从方旭的独角戏《我这一辈子》谈起 一、“方法论”:回到老舍 二、“现实感”:从老舍出发 附录一 独往人问竞独还:记忆中的王富仁先生 附录二 四十年来李陀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