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赖特阶级理论的当代建构

赖特阶级理论的当代建构

  • 字数: 187
  • 出版社: 中央编译
  • 作者: 骆夷|责编:纪宛伯//李媛媛
  • 商品条码: 97875117221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7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7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解读赖特阶级理论的学术著作,全书约15 万字,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埃里克·欧林·赖特 是当代美国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作者系统地 分析了赖特对当代阶级理论的建构,力图客观、全面地呈 现其阶级理论的理论架构、现实意义及不足之处。全书共 分五章,分别对赖特“阶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内在逻辑 与理论立场”“多重维度剥削理论与阶级结构理论”“当 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实证研究”“阶级意识与阶级 形成的概念界定及实证研究”“阶级妥协与阶级超越”进 行了深入阐述。
作者简介
骆夷,女,1984年生,辽宁葫芦岛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南开大学哲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先后在《天津社会科学》《理论与现代化》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若干。
目录
第一章 阶级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阶级分析的缘由及其基本概念 一、阶级分析:激进平等主义工程的内在要求 二、阶级概念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阶级分析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立场的转变 一、马克思主义范式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对立 二、在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阶级分析传统之间 三、一种综合性的逻辑分析框架 四、小结 第二章 剥削理论与阶级结构理论 第一节 “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概念 一、“中间阶级”难题 二、“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定位”概念:“对立”+“共享” 第二节 剥削与阶级分析 一、剥削的定义:对罗默的修正 二、剥削机制:“组织剥削”取代“地位剥削” 三、中间阶级及其矛盾定位:十二种阶级位置模型 第三节 赖特与罗默理论之比较 一、罗默剥削理论存在的问题 二、赖特何以对罗默剥削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 三、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模式 第四节 赖特剥削与阶级结构研究的理论失误 一、“中间阶级”的“剥削”悖论 二、多重维度剥削论的理论根源 第三章 凸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实证维度 第一节 静态的阶级结构表明:“工人阶级仍是最大的阶级” 第二节 动态的阶级结构表明:“中间阶级”位置正在扩大 一、两种不同的假说:后工业社会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实证研究倾向于支持后工业社会理论 第三节 赖特实证研究的疏漏:忽视马恩阶级研究的晚期结论 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间阶级”发展趋势的预测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间阶级”的描述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谓“新阶级”是不是“中间阶级”? 第四章 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 第一节 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微观模型:阶级位置影响阶级意识 三、宏观模型:阶级结构影响阶级形成 四、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的结合:“构成”与“调节” 第二节 对瑞典、美国和日本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的理论预设 二、实证调研结果 三、结论:三国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第三节 两种阶级意识导向模式:认同与利益 一、结构探讨和程序探讨的基本理论解释 二、认同与利益影响阶级意识的因果模型 三、实证研究结果:应依不同侧重将二者结合 第四节 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得失与启示 一、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得失 二、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启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