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书系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书系

  • 字数: 606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 作者: 杨锐|责编:咸大庆//刘爱灵//杜洁
  • 商品条码: 97871122453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7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近年研究成果进 行了系统整理,归纳为6个 部分。第一章为自然保护地 体制机制研究,讨论了我国 自然保护地相关的顶层设计 问题,包括如何建立“以国 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 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如 何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 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发 挥自然保护地的作用,本章 还讨论了自然保护地的源起 与远景等议题。第二章为国 家公园体制机制研究,以“ 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讨 论我国国家公园的体制建设 的理念与特征、国家公园规 划和立法等内容。第三章为 荒野研究。内容包括我国荒 野研究框架、关键议题、荒 野识别与制图、荒野保护与 再野化等。第四章为国外自 然保护地研究。以美国和英 国的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地 制度研究为主,也涉及全球 包括新西兰、印度和法国等 国家。第五章为资源保护技 术研究,涉及具体的保护对 象和保护策略,包括声景、 暗夜星空等特殊资源,以及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价值识别 。第六章为自然保护地社区 研究,针对这一专题讨论了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地、不同 类型社区的典型案例。
目录
前言 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国家公园向何处去? 第一章 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研究 关于贯彻落实“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六项建议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制问题分析与应对 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及其应用的研究与中国借鉴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 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之定位 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现状辨析 自然需要一半:全球自然保护地新愿景 论中国自然保护地的远景规模 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起源研究 第二章 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研究 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大理念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初步分析 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六项特征 编制好国家公园四个层次的规划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空间管控作用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立法若干问题探讨 第三章 荒野研究 中国荒野研究框架与关键课题 从全球到中国的荒野地识别:荒野制图研究综述与展望 中国大陆国土尺度荒野地识别与空间分布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中国荒野保护策略 荒野保护与再野化:现状和启示 城市野境:城市区域中野性自然的保护与营造 第四章 国外自然保护地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家公园建设英文文献述评 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丹佛服务中心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 美国国家公园与原住民的关系发展脉络 从公民保护团(CCC)看国家公园的社会与经济功能 美国阿拉伯山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特点评述及启示 中美国家公园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比较 自然保护与景观保护:英国国家公园保护的“二元方法”及机制 英国漫游权制度及其在国家公园中的适用 英国国家公园合作伙伴管理模式研究——以苏格兰凯恩戈姆斯国家公园为例 新西兰保护部成立与改革的过程与特点分析 印度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管理体制特点评述 法国国家公园管理和规划评述 第五章 资源保护技术研究 国家公园声景研究综述 国家公园的一半是暗夜:暗夜星空研究的美国经验及中国路径 中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框架研究 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及其识别 第六章 自然保护地社区研究 基于6个案例比较研究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参与保护模式解析 社区营造与遗产地发展一台湾地区“桃米村”社区营造案例分析 活态宗教遗产地与宗教社区的认知与保护初探——以五台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