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吸纳到互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剧团体制变革/社会学青年学者文库

从吸纳到互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剧团体制变革/社会学青年学者文库

  • 字数: 201
  • 出版社: 中国商务
  • 作者: 夏国锋|责编:侯青娟
  • 商品条码: 97875103343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8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部分,包括对既 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本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 和内容结构安排,并对研究方法和运用的相关资料作简要 说明。第二章围绕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造,主 要讨论国家对剧团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造的背景及内在意 图;国家是如何对私营剧团和民间艺人实现改造以及改造 过程中的国家意志与地方改造实践之间的张力问题;改造 后被纳入国营系统的剧团何以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并进 行了短暂分配改革尝试。第三章主要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 剧团体制改革进程,将之划分为四个不同时段,即文化市 场的恢复与承包经营责任探索,布局结构调整与双轨制改 革,文化市场培育与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分类改革与产 业化政策扶持;并对每个阶段改革的历史背景、国家的内 在目标诉求及做出的相应政策安排等进行梳理与分析。第 四章为个案研究部分,主要以个案基层剧团自20世纪80年 代以来的历史变革为主线,分三个历史时段讲述了个案剧 团改革与发展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论述基层院团在政 府推动的历次改革背景下如何采取相应的自主策略与地方 政府进行互动,以维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第五章为结论 与讨论部分。结合从宏观变革和微观实践两个层面的分析 ,提出用“吸纳”和“互嵌”的概念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 六十多年剧团变革的内在逻辑进行提炼总结,从而否定了 既有研究关于两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论”或“断裂状态论 ”的认识,进而尝试提出理解我国剧团体制变革的一个分 析框架或理论假设:即从结构环境、国家目标调适和主体 互动的角度来理解变革的内在逻辑。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回顾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问题意识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剧团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造 第一节 “戏改”的背景与内涵 一、“戏改”的历史背景 二、“戏改”的内在含义 第二节 私营剧团和民间艺人的改造与治理 一、“由私到公”:私营剧团的全面登记与整顿 二、民间职业剧团的国家化:民营化还是国营化 三、流动艺人的“因乱而治”与体制外生存 第三节 国营剧团的企业化管理与分配改革探索 一、国营剧团的管理:企业化还是事业化 二、昙花一现的分配改革探索 第四节 小 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剧团体制市场化改革 第一节 文化市场的恢复与承包经营责任制探索(1979—1985 年) 一、文化市场的恢复与管制 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索 第二节 布局结构调整与“双轨制”改革(1985—1992 年) 一、布局结构调整与“放权”改革 二、“双轨制”改革设想 三、文化市场的开放与监管 第三节 文化市场培育与剧团经营机制改革(1993—2000 年) 一、文化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二、剧团内部经营机制改革 第四节 分类改革与产业化政策扶持(2001 年至今) 一、分类改革与转企改制 二、民营剧团的产业化政策扶持 三、改制背后的国家多重目标诉求 第五节 小 结 第四章 基层剧团的历史变革及其自主性表达 第一节 “由盛到衰”:20 世纪80 年代的剧团发展 一、“振兴戏剧”与短暂兴盛 二、衰败中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起死回生”:剧团重组与市场化生存 一、剧团重组 二、紧抓“主旋律” 三、给市长的一封信 四、抢占演出市场 五、“上山下乡”成为典型 六、依托国有资产开发产业 第三节 “转企改制”:剧团的再次重组与发展定位 一、改制中主动争取话语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