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与可持续管理研究/青年学者丛书

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与可持续管理研究/青年学者丛书

  • 字数: 194
  •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 作者: 吴蒙|责编:熊艳
  • 商品条码: 97875520313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1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是生 态学、规划学、地理学和环境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 沿领域。研究综合从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供需平衡和空 间权衡角度,系统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 应,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CLUE-S模型耦合的研究 方法,以长三角两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为 研究区域,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尺度上的可持续性情景 模拟,探讨将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相结合的具体路径,为权衡不同规划层面上的生态系统服 务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方法参考,有助于促进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向区域规划管理实践转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学科发展与整体研究趋势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背景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城市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二、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研究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域 第二节 数据与资料来源 一、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 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三、其他各类数据资料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二、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评价 三、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分析 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 五、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模拟 第三章 长三角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一节 宏观尺度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一、长三角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 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降低 三、土地利用变化加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失衡 四、问题分析与总结 第二节 景观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一、上海城郊结合区景观的空间范围识别 二、上海城郊结合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三、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引起生态系统功能变化 四、多尺度景观指数变化分析结果 五、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长三角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评价 第一节 生态系统服务响应评价要素选取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响应: 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空间分异 一、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概念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四、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五、从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视角探讨规划管理的对策措施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响应: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格局分析 一、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概况 二、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分析 三、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影响要素分析 四、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视角探讨规划管理对策措施 第四节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响应: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动态演变 一、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模型 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趋势 三、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格局 四、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探讨规划管理对策措施 第五节 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一、评价模型方法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模拟 第一节 评价目标原则和方法体系 一、评价目标和原则 二、SD和CLUES模型耦合的评价方法体系 第二节 长三角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情景模拟方案设计 一、存在问题分析 二、情景方案设计 三、情景指标细化 第三节 长三角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拟 一、模型系统边界设定 二、模型主要结构分析与系统流图绘制 三、DYNAMO建模参变量设置与函数定义 四、模型验证与检验 五、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结果 第四节 长三角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模拟 一、模型模拟所需输入文件 二、土地利用数据预处理 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选取 四、空间适宜分布概率回归分析 五、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输出 第五节 不同管理情景方案的综合效益评价 一、土地利用管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六节 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对策措施探讨 一、景观层面 二、区域层面 三、地区层面 第七节 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相关机制探讨 一、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立法 二、对接“多规合一”的规划机制 三、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四、建立环境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五、推动干部离任审计追责制度 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激励机制 七、创新地方环保机构独立履职 八、加强信息公开以及宣传教育 第八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