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 字数: 33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施爱东|责编:张林|总主编:朝戈金
  • 商品条码: 97875203680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2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于民俗学理论 与方法的社会文化批评。 八个悖论式文化议题: 学术研究与民俗生活之间的 矛盾、学科的自然成长与运 动式发展之间的矛盾、学术 求真与大众传媒眼球效应之 间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评与 地方经济诉求之间的矛盾、 文化多元性理念与独占性诉 求之间的矛盾、民间文化遗 产的共享性理念与私有化诉 求之间的矛盾、城镇化变革 及民俗生活的空间转换所造 成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迷失之 间的矛盾、求仙问道与世俗 利益之间的矛盾。 六个传统文化现代性话 题:传统宗族社区在现代社 会的人际关系与信息流通、 灾难叙事中的灵异谣言、谣 言传播中的情绪煽动及语言 暴力、传统话语资源的商业 化运用、江湖艺人的适应性 生存、网络文化中的偶像崇 拜与英雄生产等。
作者简介
施爱东,男,1968年生,理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谣言学、民俗学学术史。代表性论著主要有《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等。
目录
第一章 节日保卫战的文化独占性宣示 ——“保卫端午”的舆情演变及其行动逻辑 导读 一 谁在关心民间文化? 二 新闻是怎样炼成的? 三 谁动了我们的粽子? 四 到底谁在说假话? 五 数谁口号喊得响? 六 我们在愤怒,韩国人在干什么? 七 谁在引领世界新潮流? 八 “江陵端午祭”到底是怎么回事? 九 学者怎么说? 十 谁和谁在合作干什么? 十一 刘魁立为什么被声讨? 十二 喊哑了“端午”,接着我们喊什么? 十三 怎样做一个大国公民? 附录 “愤青”永远操用正面大词 第二章 两个联合国专门机构的两套文化保护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导读 一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二 著作权角度的“保护”(Protection) 三 文化遗产角度的“保护”(Safeguarding) 四 分道扬镳的两种保护观 五 两种保护观在中国语境中的具体呈现 附录一 一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选择题 附录二 给“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泼点冷水 第三章 随风摇摆的运动式学术 ——中国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尴尬处境 导读 一 学术与运动的结合搅动了学术的纯粹性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打乱了循序渐进的学术进程 三 学者的积极参与消耗了学者的时间和精力 四 学术赶场让民俗学沦为“俗学” 五 民俗学者越界干预民众生活 六 学术研究成为大跃进式的学术狂欢 附录 基层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及其症结 第四章 竞择生存的历史叙事 ——以骊轩古罗马军团后裔的传说为例 导读 一 传说的由来 二 大众传媒的偏向性宣传 三 旅游经济打蛇随棍上 四 学术研究无法左右传说的生长方向 第五章 犀利的文化批评与功利的地方诉求 ——以各地方政府的“公祭大典”“文化旅游节”为例 导读 一 备受责难的新造神运动 二 一个学者与一个政治家的决裂 三 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分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