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翻译研究论丛

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翻译研究论丛

  • 字数: 50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廖七一|责编:郝妮娜
  • 商品条码: 978730130660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7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9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以“批评话语”的概念梳 理近百年中国的翻译活动, 有助于我们关注、反思或揭 示那些影响翻译分析与评价 的、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意义 的事件,洞悉翻译批评与社 会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揭示“批评话语”的建构本 质和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 从清末民初的救亡启蒙 、五四时期的“中国的文艺 复兴”、1937年之后的抗战 、1949年之后的无产阶级 专政和反帝反修,到1979 年之后的改革开放,翻译批 评的流变与兴衰,无不源自 历史语境对翻译的驱动与制 约。而不同批评主体翻译观 念的差异和有关翻译的论争 ,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价 值的冲突趋于多元。翻译批 评话语的历史梳理表明,翻 译批评与翻译本身一样,不 仅反映或顺应主流意识形态 ,同时也在强化、建构甚或 颠覆特定时代的中心(强势) 话语。翻译批评的丰富性、 复杂性和矛盾性正是批评话 语生成与发展的原动力。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翻译为强国第一义(1898—1915) 第一节 梁启超与翻译的社会批评 第二节 严复与“信达雅” 第三节 翻译批评与翻译时尚 第四节 日语译名与翻译批评 第二章 文化复兴与民族救亡(1915—1949) 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翻译批评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信”的确认 第三节 翻译批评与现代白话规范 第四节 公共话语空间与“学衡派”的批评 第五节 战时语境与翻译批评 第三章 政治风向标(1949—1979) 第一节 翻译批评的政治语境 第二节 茅盾与翻译批评 第三节 翻译的专业把门人 第四节 批评话语与翻译“红色经典” 第五节 “文革”翻译批评话语 第四章 走出封闭的翻译批评(1979— ) 第一节 多元的翻译批评 第二节 批评的非历史语境化 第三节 批评的探索与倡导 第四节 译介学与翻译批评 余论:批评的惯性与趋势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