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格位理论的发展及其解释力研究

格位理论的发展及其解释力研究

  • 字数: 23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杨西彬|责编:宫京蕾
  • 商品条码: 97875203674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0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格位理论是模组化了的 生成语法体系中理论概括最 为成熟、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的模块之一,扩充的格位过 滤器是在格位过滤器基础上 的重要理论发展。本书以扩 充的格位理论为纲将现代汉 语中一系列特殊句式进行统 一解释和统一处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解决问题的需要 二 深化理论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目标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理论背景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五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格”理论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形态格一一传统语法 第二节 语义格一一格语法 第三节 句法格一一格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 经典的格位理论 二 扩充的格位理论 第三章 扩充的格位理论与保留宾语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评述 一 “移位说” 二 “非移位说” 三 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新的解决方案 一 “的” 的有无 二 领属关系的确定 第四节 保留宾语句的生成 一 “王冕的父亲死/被杀了”的生成 二 “王冕死/被杀了父亲”的生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扩充的格位理论与体词谓语句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关于“体词谓语句”的疑问 一 能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有多少 二 “体词谓语句”的定性有问题吗 第三节 形容词谓语句的论证 一 中心语与修饰语地位不平衡 二 短语层面与句子层面不一致 三 重音位置的差异 四 总结 第四节 两种句式的共同特征 一 句末名词都很自由 二 句中名词的关系所受的限制一样 三 句末名词的格位需要解释 四 两种句式的同义结构相类似 第五节 统一的解释:“非宾格谓词” 第六节 两种非宾格结构的生成 一 保留宾语句的生成 二 “体词谓语句”的生成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扩充的格位理论与连动句 第一节 连动句研究前史 一 第一阶段共性期 二 第二阶段摸索期 三 第三阶段深入期 四 第四阶段争论期 五 第五阶段接受期 第二节 连动句研究述评 一 关于“连动句”的争议 二 语法理论对连动句的解释 三 研究述评 第三节 连动句的生成机制 一 连动句的范围 二 相关理论 三 连动句的生成 第四节 语言的差异与格位释放序列原则 一 其他语言中的连动结构 二 统一的解释:格位释放序列原则与句法实现 三 重新审视汉语中的限定式存在与否之争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扩充的格位理论与兼语句 第一节 引 言 第二节 兼语句研究述评 一 “兼语句”的提出 二 关于“兼语句”的争议 三 语法理论对兼语句的解释 四 研究述评 第三节 兼语句的生成机制 一 兼语句的界定 二 兼语句的生成 三 取消“兼语”的理论优势 第四节 语言的差异与解释 一 不同语言中“兼语”表达的共性 二 统一的解释: 中心语的强弱特征与句法实现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相关思考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相关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