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外来杂耍到本土影业--中国电影发生史研究(1897-1921)

从外来杂耍到本土影业--中国电影发生史研究(1897-1921)

  • 字数: 31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张隽隽|责编:陈肖静
  • 商品条码: 97875203647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尽力挖掘中国电 影的全部现象和事实的基础 上进入1897至1921年期间 的历史现场,从本土观众的 视觉经验、政治诉求、文化 认同出发,探寻电影作为多 元文化交融和汇聚的节点, 如何在都市生活的循环与变 迁中被挪用和误读,逐渐从 一种外来的新奇娱乐成为观 看者共享的公共领域;本土 影人又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 意实践,让中国电影从结构 和功能方面获得命名。概言 之,华洋杂陈的半殖民都市 以混杂的空间、多元的媒介 和无名的大众,为电影提供 了全新的时空语境。在此, 作为外来杂耍的电影消除了 异质性特征,与本土的社会 期待、政治需求结合起来, 获得独一无二的民族身份和 产业地位。
目录
绪论 建构中国电影发生史(1897-1921) 一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分期问题 二 由宏观而微观:历史学的启示 三 现代性及其反思:电影理论的转变 四 重回中国电影现场:理论、史料及其遮蔽 五 建构中国电影发生史 第一章 民族话语及其反思:再探中国电影史的开端问题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创世神话”及其疑点 一 “史实”产生的过程及其疑问 二 任庆泰:被建构的中国电影先驱者 三 《定军山》:一个偶发的事件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电影史 一 民族主义与民族电影史 二 从民族国家拯救电影史 第二章 “原初”的体验:电影的传入及其观看 第一节 作为新技术的电影及其传入中国的可能路径 一 几种现行的说法 二 一种可能的推测 第二节 旧的视觉经验和新的观看体验 一 吸引力电影与家国梦想 二 时空压缩的个人凝视 第三节 魔术师卡尔·赫兹的放映电影及其观众 一 魔术与电影:科学和魔幻的融合 二 英侨观众:殖民者的种族与阶层优越感 三 华人观众:时局的焦虑与赏玩的快感 四 区隔与融合:对中英观众差异的思考 五 赫兹电影放映的意义与后续影响 第三章 新型文人、印刷媒介与电影的传播 第一节 消费与启蒙:电影的中文广告及其传播作用 一 影戏为何:电影的译名与放映的关系 二 影戏何为:广告的用语与电影的接受 第二节 个案研究:.“补助兴复海军社”的电影放映及其前因后果 一 留日学生:危机环境中的民族意识 二 海军:带有军国色彩的强国梦想 三 电影:大众传媒与“新民”理想 四 海军捐的后续过程及意义 余论 第四章 多样场景与多元意涵:早期电影上海放映空间初探 第一节 影院之外的放映空间 一 等级区隔:西式场馆的放映 二 “国家”显影:经营性私家园林的放映 三 异质杂糅:茶楼、茶园和游乐场的电影放映 四 伦理建构:新剧舞台的电影放映 五 化育大众:基督教场所的电影放映 六 更多可能性 第二节 个案研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电影放映活动 一 基督教青年会及其民国时期存在状况 二 青年会电影放映与其事业之间的关系 三 青年会的电影放映对中国电影文化的意义 四 总结 第五章 影院的建立、使用和管理 第一节 电影院的出现及其观众群体的形成 一 简陋和非正规的“影戏场” 二 正规的“影戏园” 第二节 早期电影院的先驱者 一 雷玛斯(Antonio Ramos) 二 古藤倍(Bemard Goldenberg) 三 郝思倍(Samuel G.Hertzberg) 四 A.E.劳罗(Americo Enric Lauro) 第三节 政府管理与影院经营 一 公共租界:影院作为公共娱乐场所 二 法租界:影院作为公共文化场所 三 华界:影院作为展演“文明”的场所 第六章 “中国电影”:多元的理念与实践 第一节 在华外国电影人与他们的“中国电影” 一 外国摄影师所摄影片纵览 二 见证历史的外国摄影师 三 多线的电影史 四 政治变革、文化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兴起:电影本土化的内在动因 第二节 中西之间:亚西亚公司和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一 亚西亚制造影片公司(the Asiatic Film Co.)的“中国活动影戏” 二 商务印书馆及其“中国自制的活动影片” 第三节 塑造新“中国人”:中国影戏研究社与《阎瑞生》 一 中国影戏研究社与《阎瑞生》 二 “真实”的噱头:《阎瑞生》的拍摄策略 三 怎样的中国人形象:《阎瑞生》负面评价的由来 四 重新评价的可能性 结论 一 混杂的空间 二 多元的媒介 三 无名的大众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