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个人本体论研究--对科学哲学根的探索

个人本体论研究--对科学哲学根的探索

  • 字数: 364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张龙革
  • 商品条码: 97875161508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1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西方角度看,个人本体论研究的最大障碍是实 体思维范式。以这种 范式看“个人”,根本看不到而只能看到“个体”。 这就取消了研究个人 现象的本体论角度。好在生存论已经将这个困难克服 了。“此在”表明个 人存在者能够追问自己的存在并和存在共属一体。“ 我是谁”的生存论之 问,体现术语“生存”的含义,提出个人与本体的关 系问题。个人本体 论正是对“个人本体性”问题的本体论回答。 从中国角度看,“个人”与“本体”的关系问题 与西方传统截然不 同,而与生存论却很接近。《周易》是关系本位而非 实体本位的思想,变 易是根本,而太极作为本根是无,故又称无极。道家 对个人与本体关系的 回答是圣人与道合一,凡人乃未与道合一者。凡圣同 为个人。中国华严宗 认为,本体是理,个人为一事,理事无碍,实为一体 。禅宗认为,心即是 法,法即是心,心法无二。心不可视,以无为见。见 无即见心。个人与本 体的关系是一体真如,心我无二。儒家采取人世态度 ,圣人以万民之心为 心。故民为贵,民为本,以人为本。宋明新儒家更有 吾心即宇宙和心外无 物的心学观点。清代龚自珍心力论,我为本源。心物 一元,人我无二。 生存论的本体是“无”。彻底翻转了形而上学本 体论以“有”为本体 的传统。“实体本体观”被“关系本体论”所取代。 个人本体论更以关系 范式和合作范式取代实体范式与竞争范式,提出“个 人定理”,回答个人 与本体关系问题。 “个人”是一个“心物一元”、“形神兼备”的 “整体”,是“独在”与“共在”的统一。 个人本体论研究发现“我”和“私”可以分开而 不是不可以分开。 所谓发现“真实个人”,实质上是发现“个人语境” 的重要意义。物理事 实的“邪事”和“恶事”出自“邪念”与“恶念”, 但都是假象。“真 相”在物理事实中,无不出自“正念”。能所指间差 ,即索绪尔发现的语 言符号能指和被言说概念所指间任意关联。我的名相 和我的实相间的能所 指间差可以消除,实现名相和实相的合一。理性不是 本体性。理性是 “有”不是“无”,而本体是“无”不是“有”。 个人本体论最大成果是提出“个人”与“本体” 合一的途径与自觉 本体性须经历的四个阶段,即个人本体自觉的四重境 界。这一逻辑结构的 起点是“名相”和“实相”结合起来的“个人”,即 “关系我”的“个 人”。它胜过“此在”概念。“此在”还是一个名相 。 个人本体论研究以“个人同一性”为基础。个人 自觉本体性的每一 个阶段都体现出与本体关系的远近。 第一个阶段是不识个人本体性的“轮在我不在” 阶段,“无我有私” 是这个阶段的特点。真正的自我本体性被“轮子”遮 蔽,个人智慧没有 觉醒,名相和实相分离,心中充满妄念。个人同一性 差。个人忠诚是建立 个人同一性的基础。个人同一性包含四方面内容:个 人忠诚、个人历时同 一性、个人异地同一性和身命与慧命同一性。“轮子 ”被个人智慧燃烧之 后“转识成智”,增加智慧能量。“个体人”逐渐建 立起个人同一性和整 体性。 第二个阶段个人智慧觉醒,开始有真我,但是还 很少,无法摆脱私利 的障碍。名相和实相合一是个人忠诚的本质,也是转 识成智的关键。意识 灌注律帮助个人智慧燃烧更多、更大的“好轮子”, 克服“我执”,去掉 私利,增加无限性。通过“界点问关系”的建立和扩 大,建立起更强大 整体性。开始以“关系范式”取代“实体范式”,突 出个人个体性并延伸 到无限性,无限和辩证思维能力标志慧命觉醒。这一 阶段的限制是私利难 除,停留在“有我有私”的常规状态。 第三个阶段个人智慧圆满,私利完全去除,但“ 我执”难免。身命 融汇在慧命中,我的“位格”还在。体现为无法彻底 理解“他人”。关系 范式已经建立起来,处于无限状态,有我无私。个人 语境发生质变,深识 个人本体性。“我”是“定在真正在”,实现了有限 和无限的统一。 第四个阶段是智慧能量圆满状态,基本特点是“ 无我”并实现“我” 和“非我”同一。这是在“语境整体性”中实现的。 看清“理性不是本 体性”这一实相。彻底超越西方哲学认识论传统及其 名相本位。理解生 存论哲学“本体是无”的规定,并能够和中国哲学对 接。实现崇无论和 贵有论的统一。 张龙革编著的这本《个人本体论研究》提出了对 “个人”现象的本体论意义解读。生存论在将“个人 ” 和“个体”彻底分开之后,没有继续深入考察“此在 ”和“存在”的内 在联系机制。个人本体论恰恰在此用功,深入研究并 揭示“个人”与 “本体”的内在必然联系。海德格尔晚年摆脱人类中 心主义,创立“天地 人神”四重整体说。个人本体论则确立个人本体自觉 的四重境界,比 “四重整体说”更具体,更能发挥唤醒现代人个人智 慧的作用。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揭示出此在的生存含 义,但最后落脚在 语言本体论上,并没有超越西方哲学的“名相本位” 传统。个人本体论 则将名相和实相结合的个人作为本体,不单纯以语言 为本体,才真正体会 出胡塞尔“回归生活世界”的深义是走出“名相困境 ”。 生存论科学哲学揭示出现代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 本质是生存方式,却 在给出一系列解救方案之后自我否定。海德格尔晚年 放弃对现代人的希望 转而祈求上帝恩宠。个人本体论对科学哲学共同体建 设充满信心和希望, 给出科学哲学之根乃“个人本体”及科学实践共同体 建构之道。 个人本体论对于生存论哲学的意义是继承与发展 。本书另一个隐含意 义是将生存论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会贯通,珠 联璧合,开拓深入研 究中西方思想汇通的空间与契合点。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背景与由来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五 研究內容及逻辑结构 六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个人与本体及其关系的中西方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西方“本体论”的历史考察 一 中国传统及当代本体论考察 二 西方传统本体论的考察 三 西方生存论本体论的考察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中“个人”概念的历史考察 一 中国文化中“个人”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 西方文化中非生存论“个人”概念的历史考察 三 西方文化中生存论“个人”概念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与本体关系理解的历史考察 一 宗教对个人与本体关系理解的历史考察 二 中国文化对个人与本体关系理解的历史考察 三 西方非科学哲学中个人与本体关系的历史考察 四 西方科学哲学中个人与本体关系的历史考察 第二章 个人本体论概念解析 第一节 个人本体论概念分类与解析原則 一 个人本体论概念分类 二 个人本体论概念解析原则 第二节 个人本体论概念的定义、特点及实质 一 个人本体论概念的定义 二 个人本体论概念的特点与实质 第三章 个人本体自觉的四重境界 第一节 不识个人本体性的“轮在我不在”境界 一 无我有私,必有轮 二 “轮子”的产生与作用 三 “好轮子”与“坏轮子” 四 个人同一性和整体性 第二节 初识个人本体性的“我在他不在”境界 一 有我亦有私 二 意识灌注律 三 界点间关系 四 个人的个体性 第三节 深识个人本体性的“定在真正在”境界 一 作为哲学术语的“定在” 二 个人本体论中的“定在” 三 定在的基本境界:有我无私 四 哲学的“事件”与“定在” 第四节 透视个人本体性的“他在我也在”境界 一 “我的在”和“他的在” 二 对“无我”的两种理解 三 “理性”不是“个人本体性” 四 个人社会性的本体论意义 第四章 个人本体论对科学哲学寻根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个人本体论揭示中西方科学哲学无根问题的实质 一 中国不发生自然科学原因的本体论解释 二 西方自然科学的本体论根据与无根困境 第二节 个人本体论揭示出科学哲学的根是“个人本体” 一 个人本体论对中国科学哲学本体缺位的理解 二 个人本体论对西方科学哲学本体论困境的理解 三 科学哲学共同体中的“个人本体自觉” 第三节 个人本体论建构科学哲学“个人本体”之根的策略 一 中国科学哲学“个人本体”建构之道“共同体建构的四重境界” 二 西方科学哲学“个人本体”建构之道“共同体建构的三大支柱” 三 科学哲学的根本出路是科学实践共同体中的“个人本体自觉” 结论 一 创新之处与研究感悟 二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附录一 外国人名索引 附录二 中国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