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上下)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上下)

  • 字数: 802
  • 出版社: 上海古籍
  • 作者: 乔清举|责编:罗颢//方强
  • 商品条码: 97875325967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828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通过对1949 年至1999年五十年间大陆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 顾与反思,创建“中国哲学 史学史”学科的鸿篇巨制。 作者对这一历史时期中国 哲学史界的事件、著述、 文章、研讨等广泛收集梳 理,发掘出许多鲜为学界 所知的珍贵材料,较为全 面地呈现了当代中国哲学 史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进而,作者把这一历程置 于与其社会互动的具体环 境中,从历史批评意识和 哲学自觉出发,深入分析 学科研究的成败得失,厘 定其价值,评判其贡献, 探索超越其局限和推进其 发展的途径。本书的出版 不仅可以填补中国哲学史 学史的学科空白,也将对 中国哲学的研究以及其未 来发展形成巨大推动。
作者简介
乔清举,中央党校督学、教授、博导,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长、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现代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等问题有深入研究,懂英、日、德、韩四国语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项目等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中、英、日、韩语种论文150余篇;主编和撰写《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金岳霖新儒学体系研究》《中国哲学史简明教程》《多元理性的碰撞与选择—-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哲学论辩》《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河流的文化生命》《儒家生态文化》《儒家生态思想通论》等专著10余部。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国际前沿地位。2005年、2015年两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岳霖学术奖”。
目录
关于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学科的若干思考――代前言 引子 第一章 范式转型:日丹诺夫哲学史定义的引入(1949~1956) 第一节 新范式的引入和确立 一、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的翻译出版情况 二、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的基本内容 三、学术界对日丹诺夫讲话的接受 第二节 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一、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有组织的思想改造运动的展开 三、学习和接受《实践论》 四、参加土地改革 五、运动的洗练与体制的改变:“三反”、“镇反”运动与院系调整 六、对电影《武训传》、梁漱溟、胡适等人以及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 七、苏联专家对中国哲学史界的影响 第三节 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自我批判 第四节 新范式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二、《中国哲学史讲授提纲》 三、《哲学史简编》 四、张岱年关于张载的研究以及围绕张载哲学的商榷 五、熊十力出版《新唯识论》删减本 第二章 新范式的初步反思与挫折(1957~1959) 第一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思条件的形成 第二节 新范式的初步反思 一、反思的先声 二、反思的进行 第三节 反思的挫折:“反右”与“反修” 一、“双百”方针的继续强调和“反右”运动的兴起 二、学术界的政治运动与“反右” 三、从反对教条主义到批判修正主义 四、冯友兰的自我批判 五、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 第四节 1959年前后关于老子哲学的讨论 一、讨论的缘起与始末 二、讨论的内容 第三章 新范式下的继续探索(1960~1965) 第一节 1960年至1965年间的政治形势与思想学术领域的批判 一、政治、社会形势 二、对各种学术观点的批判 第二节 对冯友兰政治批判的继续和冯友兰的政治活动与反省 第三节 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转化问题的论述 一、冯友兰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和相互转化的论述 …… 第四章 极端政治化:中国哲学史研究进一步陷入歧途(1966~1976) 第五章 认识史:改革开放后的新探索(1977~1989) 第六章 方法论的多样化展开与中国哲学生命的复兴(1990~1999) 结束语:理性的成熟与“中国哲学”的期待 人名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