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 字数: 500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
  • 作者: 杨朝霞
  • 商品条码: 97875620943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7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叙事宏大且新意迭 出。朝霞试图以“中国的生 态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 建设理论、生态文明体系逻 辑”为立足点,按照“事实- 事理-法理-法律”的逻辑, 通过对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 涵,环境、资源、生态等基 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利益 平衡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 法律体系以及与相关部门法 的关系,环境法制度创新的 主要模式,环境专门法的体 系化和传统部门法的生态化 等理论问题的探究,阐释对 生态文明观进行法律表达的 基本原理。此外,本书还对 环境权和环境公益诉讼的理 论基础和制度设计问题,进 行了可贵的专门探讨。 由于本书涉及的基础理 论问题众多,加之作者对某 些问题还未来得及展开充分 论证,其中个别观点能否经 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还 需要时间来证明。从全球范 围看,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矛 盾的环境法主要产生于20世 纪50年代。我国的环境法主 要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 期,具有明显的“后发性”“ 借鉴性”和“政府主导性”, 还没有形成广为接受的环境 法学研究范式和具有中国特 色的环境法话语体系。
目录
序一 安黎哲: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学支撑 序二 孙佑海:开创环境法治的新时代 序三 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学的历史机遇和时代使命 内容概要 上编 总论 引言 生态文明的时代课题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诞生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追问 第一章 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 导言 生态文明的概念 第一节 生态文明观的第一要义:发展 一、发展失序是生态文明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革新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立场:以人为本和环境公平 一、人与自然之间:以人为本,维护环境权兼顾生存权和发展权 二、人与人之间:维护环境公平,坚持民生优先 三、结语 第三节 生态文明观的精髓: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一、核心任务: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和生态健康 二、终极目标: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三生共赢” 三、价值权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平衡 四、结语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维护“自然-社会”系统环境资源的供需平衡 二、维护“经济-社会”系统资源产品的供需平衡 三、维护“自然-经济”系统环境资源的供需平衡 四、维护自然系统内部生态关系的动态平衡 五、结语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方法 一、空间的有序化 二、发展的生态化 三、生态的资本化 四、环保的经济化(环保产业化) 五、治理的社会化 六、结语 本章小结 一、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要点 二、生态文明观的法学重构和法律表达 第二章 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环节·原理·要求 第一节 话语转换:生态文明观的法学解读 一、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生成:从事实到事理 二、生态文明观的法学转换:从事理到法理 三、结语 第二节 事理辨析:生态文明法学创新的逻辑起点 一、环境、资源、生态的法学辨析:“一体三用” 二、生态环境的内涵以及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概念辨析 三、结语 第三节 法理探究:生态文明法学创新的主要模式 一、模式一:具化(Specialization) 二、模式二:改良(Improvement) 三、模式三:革命(Revolution) 四、模式四:整合(Integration) 五、结语 第四节 法律表达(上):环境专门法的体系化 一、法律制度的补充和改进:具化、补充、改良、革命和整合 二、法律制度的衔接和配合:从“法律种群”到“法律群落” 三、立法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从“法律系统”到“法律圈” 四、代结语:环境法的法典化 第五节 法律表达(下):传统部门法的生态化 一、宪法的生态化 二、民法的生态化 三、行政法的生态化 四、刑法的生态化 五、诉讼法的生态化 六、经济法等其他部门法的生态化 七、结语 本章小结 下编 分论 第三章 生态文明观的权利表达:环境权 第一节 环境权“改良说”及其检视 一、环境人格权说及其检视 二、环境财产权说及其检视 三、结语 第二节 环境权创设的证成 一、环境权创设的必要性:从“改良”到“革命” 二、环境权创设的可能性:符合权利生成的基本要件 三、结语 第三节 环境权的内涵和属性 一、环境权的基本内涵:仅指良好环境权,不包括资源权、排污权和自然保护地役权 二、环境权的属性特征 三、结语 第四节 环境权的主体:学说的反思与修正 一、国家和单位环境权说及其检视 二、人类和自然体环境权说及其检视 三、后代人环境权说及其修正 四、结语:环境权主体仅限于当代和后代的自然人 第五节 环境权益的保护和救济机制 一、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 二、环境权(信托)诉讼 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五、环境检察公益诉讼 六、不同类型诉讼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七、结语 本章小结:厚筑环境权研究的“事理”和“法理”基础 第四章 生态文明观的责任表达:政府环境问责的反思和改进 第一节 政府环境问责的内涵和问题 一、政府环境问责的内涵辨析:法律责任还是政治责任? 二、我国政府环境问责的问题 第二节 政府环境问责问题的根源 一、问责依据不足:存有立法缺漏且可操作性不强 二、监管体制不顺:职责划分不清,部门衔接不畅 三、职权监督不力:监督机制流于形式 四、问责体系不当:问责机制单一且过于依赖 第三节 改进政府环境问责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填补立法缺漏:落实依法问责 二、优化制度设计:坚持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