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共和国教育学70年(教育史学卷)(精)

共和国教育学70年(教育史学卷)(精)

  • 字数: 290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孙杰|责编:韩妍//赵鑫钰|总主编:侯怀银
  • 商品条码: 97873032581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4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就是要以对政策、 学科、教材、著作的文本分 析为中心,从转型、初建、 重建、探索、形成五个阶段 来全面呈现新中国教育史学 70年的发展历程,进而为从 整体上把握新中国教育史学 70年发展历程提供全景式的 历史图景。 第一章“教育史学的转型 阶段(1949-1957年)”,包 括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学术 定位、教育史学体系建构的 学术努力、新中国教育史学 者的学术传承三个方面的主 要内容;第二章“教育史学 的初建阶段(1957-1976年 )”,包括教育史学体系的 自立之路、教育史学研究的 二维取向、教育史学者的学 术态度、教育史上的儒法斗 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 三章“教育史学的重建阶段 (1976-1980年)”,包括教 育史学关键问题的重新诠释 、教育史经典人物的重新评 价、教育史教材跨年代的正 式出版、教育史学者暨学会 的鸣锣开张四个方面的主要 内容;第四章“教育史学的 探索阶段(1980-2000年)” ,包括教育史学体系的中国 化努力、教育思想研究与教 育制度研究的深化、教育史 学新领域的内拓外延、教育 史学者暨学会的理论化四个 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五章“ 教育史学的形成阶段 (2000年至今)”,包括教 育史学体系的新进展、教育 史学领域的新突破、教育史 学者暨学会的新成就三个方 面的主要内容。本书的结语 部分,主要是对教育史学科 发展历程的再思考,以史为 鉴,为新时期教育史学研究 的再出发提供可资借鉴的思 维方式和实践路径。本书的 附录部分,主要为教育史学 科70年发展大事记。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教育史学的转型阶段(1949-1957年) 第一节 发展概括:学习苏联 第二节 唯物史观: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学术定位 第三节 以俄为师:教育史学体系建构的学术努力 第四节 薪火相传:新中国教育史学者的学术传承 第二章 教育史学的初建阶段(1957-1976年) 第一节 发展概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节 反思与再构:教育史学体系的自立之路 第三节 思想与制度:教育史学研究的二维取向 第四节 批判与继承:教育史学者的学术态度 第五节 探索与歧路:教育史上的儒法斗争 第三章 教育史学的重建阶段(1976-1980年) 第一节 发展概括:教育科学研究的春天 第二节 复归本原:教育史学关键问题的重新诠释 第三节 复归本路:教育史经典人物的重新评价 第四节 复归本位:教育史教材跨年代的正式出版 第五节 复归本职:教育史学者暨学会的鸣锣开张 第四章 教育史学的探索阶段(1980-2000年) 第一节 发展概括:三个面向 第二节 内外相维:教育史学体系的中国化努力 第三节 两相并重: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制度研究的深化 第四节 交叉融合:教育史学新领域的内拓外延 第五节 三个面向:教育史学者暨学会的理论化 第五章 教育史学的形成阶段(2000年至今) 第一节 发展概括: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性 第二节 学科自觉:教育史学体系的新进展 第三节 视野下移:教育史学领域的新突破 第四节 合作交流:教育史学者暨学会的新成就 结语 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的再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本学科发展大事记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