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共和国教育学70年(教育哲学卷)(精)

共和国教育学70年(教育哲学卷)(精)

  • 字数: 340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冯建军|责编:张爽|总主编:侯怀银
  • 商品条码: 978730325559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共和国教育学70 年”丛书中的《教育哲学卷 》,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指 1949-2019年,但由于教育 哲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取消 了,实际上真正建设的时间 只有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 从对象上来说,本书指向作 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但教育 哲学在中国的学科建制中不 是二级学科,它只是教育学 原理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 向,因此,它没有专业设置 、研究生培养等学科建制, 更多的是思想意义上的研究 。鉴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本 书在体例上,在对新中国70 年教育哲学发展状况进行总 结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教育 哲学的研究主题进行综述、 分析。在研究主题的综述中 ,按照共和国70年发展的时 间顺序进行展开。即便如此 ,也存在着改革开放前的研 究文献少、内容少,甚至完 全没有的状况,一些研究主 题及其观点都是在改革开放 之后,甚至是在20世纪末 21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并 迅速发展。因此,对主题综 述的历史节点划分并不完全 统一,甚至有的专题没有办 法完全按照70年的历史分期 进行划分。我们在统一思想 认识的前提下,尊重每个专 题的独特性,反映不同专题 研究的轨迹。 本书选取了目前教育哲 学中通常提及的一些研究主 题进行综述,还有一些研究 主题,诸如美学与教育、宗 教与教育、社会哲学(民主 、公正、自由、平等、权利 、权力等)与教育、文化哲 学与教育、教师教育哲学等 都没有涉及,这些主题虽然 前期研究不多,但随着21世 纪教育哲学的发展,正在成 为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哲学的中断(1949-1978年)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中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曲折探索 第二章 教育哲学的重建与发展(1978-2019年)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重建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学科要素 第三节 教育哲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反思 第四节 教育哲学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教育本质论研究 第一节 以苏为师:教育本质探讨的引进期(1949-1978年) 第二节 功用与属性:教育本质研究的争鸣期(1978-1991年) 第三节 方法与多元:教育本质研究的明晰期(1992-2003年) 第四节 质疑与反思:教育本质研究的深入期(2004-2019年) 第五节 教育本质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教育价值论研究 第一节 教育政治价值的主导地位(1949-1976年) 第二节 以教育的经济价值为中心(1977-1999年) 第三节 教育以人的价值为本(2000-2019年) 第四节 教育价值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五章 教育人性论研究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初步探讨(1949-1976年)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再探和争论(1977-1999年) 第三节 教育人性研究的全面丰富(2000-2019年) 第四节 教育人性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教育主体论研究 第一节 引导与主动:教育主体观念的萌芽状态(1949-1977年) 第二节 谁是主体:教育主体的争鸣(1978-1990年) 第三节 培养学生主体性:主体教育哲学(1991-1999年) 第四节 关注主体间性:主体教育哲学的深化(2000-2019年) 第五节 教育主体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七章 教学认识论研究 第一节 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学认识论的初步探讨(1949-1976年) 第二节 形成理论体系:教学认识论的重建(1977-2000年) 第三节 教学认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2001-2019年) 第四节 教学认识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八章 德育论研究 第一节 德育论研究的“苏联化”改造(1949-1955年) 第二节 德育论研究的“中国化”探索(1956-1977年) 第三节 德育论研究的重建与转型(1978-1999年) 第四节 中国德育模式多样化(2000-2019年) 第五节 德育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范畴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十章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 第一节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