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成就孩子(好学校为什么重要)

成就孩子(好学校为什么重要)

  • 字数: 231
  • 出版社: 中信
  • 作者: 李爽|责编:李静媛
  • 商品条码: 978752171919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27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英国的私校教育全球瞩目,被称为精英教育的代表, 那么,英国人的私校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其模式有多大 的普适性?是否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这种精英教育 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理念,他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俘获了 从欧美富豪到亚洲中产的家长?这些家长们的心态是佛系 还是除草机? 出于各种原因,英国学校现在接收了越来越多的中国 孩子,更有各种名校品牌延伸到中国,到底这些学校的海 外扩张本意是什么,英国本土的教育者又会如何接受因此 而带来的挑战和机会?中产阶层最看重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英国私校的印象是传统的,贵族 的,学术性的,抱着把儿子培养成绅士,把女儿培养成贵 族小姐的心态,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孩子被送往英国,接触 到英国的私校体系后才发现,英国私校普遍重视我们大多 人忽视的体育,而这些新兴体育运动,也形成国内新中产 的一条鄙视链。 同时,大力招收国际学生的英国教育也给海外和国内 的家长们都带来了新困惑。国内家长纠结于出去还是不出 去,走读还是寄宿,读男校、女校还是混校,等等;而在 英国的中国家长们则不知道该敞开大门欢迎同胞,还是有 所保留,不过多介入,甚至有些家长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 海外留学,在经济上,每年几十万学费的投资是不是 值得;送低龄孩子留学,很多家庭甚至为此要彻/底改变生 活方式,乃至影响夫妻关系,家长究竟该如何选择。 本书是一部针对精英教育现象的社会观察,观察广度 从英国的小学、中学一直延续到大学,从孩子到家长再到 那些著/名的教育家,考试委员会的官员,书中有大量个案 的实证,采访,以及资料索引,资料详实,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李爽,出生于北京,在国内媒体出版业工作13年后, 2002年在英国伦敦定居,并攻读硕士、博士,获得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大学兼职任教,以研究和写作为爱好。当前研究兴趣是:传播学、政治学、教育学。著有《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并任《北京青年报》《少年商学院》特约撰稿人。 个人公众号:英国有精英
目录
第一章 上流社会的教育观 1 在英国本土,私立教育与精英概念都是原罪,即“与生俱来”本身就是错的,而只有意识到它是错误的时候,人们才能获得救赎。接受私立教育的家庭,即使没有犯原罪,也应该感到内疚,并努力逃出这个圈子。 第二章 别无选择的家长 41 如果说英国的私立教育文化是“高需求、高强度、高标准”,那么这些超级有雄心的家长比学校更像学校,因为他们自己就在高需求、高强度、高标准地管理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 精英教育和适应的精英 99 英式教育里的哲学观是,培养有能力也有意识去改变社会的下一代。在私立教育或者我们喜欢的“精英教育”里,学术成绩是副产品,当然,这是一个学生的本分之一;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达到一定的学术成绩(考上大学)之后,每个孩子不同个性的塑造以及对社会的参与。 第四章 好学校为什么重要 137 学校,从各方面影响孩子。首先,教育者通过其传授的知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孩 子。其次,孩子们在学校里和同龄人交往,而这些互动会影响他们的喜好和价值观。第三,学校系统的组织形式会影响家长的行为。家长们甚至会受到学校系统的激励体系影响而调整教养方式,有时候还能影响到他们生儿育女的决策。—马赛厄斯·德普克 第五章 精英的圈子和圈套 187 很多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到海外接受素质教育或者快乐教育之后,先是担忧他们能否适应,在发现学校给足自由成长的空间后,又开始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拔尖儿,能不能去藤校或者罗素集团大学,担心英国教育的环境是不是太宽松,不自觉地把国内的教育观念代入到在海外受教育的孩子身上,很多的争执、不理解也因此而来。 第六章 平常心看教育 239 选择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一条“不归路”,都要坚守内心,咬牙走到最后的时刻,任何一个节点都不足以论成败。套句俗话,家长们需要更多的平常心。 第七章 精英教育的本质 293 英式精英教育成为包括美、俄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中上产阶层以及新中产阶层追逐的目标,原因之一,正是这种在未来可能形成的“封闭式内循环”让新中产阶层的父母们觉得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更物有所值,因为进入中上层圈子会给子女更好的保障。而英式精英教育在音乐、体育、美术、戏剧等方面对孩子全方位的“塑造”功能更为中上产阶层看重,这种承载着英式哲学和文化的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个人竞争能力,还能形成代表某个阶层的品位和审美。 附录一 与《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的作者对话 335 附录二 三个英国博士妈妈眼中的性教育、原生家庭和双语教育 341 附录三 教育就是社会的脊梁 —与周轶君一席谈 375 后记 399 参考文献 40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