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字数: 252
  • 出版社: 江苏人民
  • 作者: (美)王国斌|责编:杨建平//张蕴如|总主编:刘东|译者:李伯重//连玲玲
  • 商品条码: 97872140232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7
  • 出版年份: 2010
  • 印次: 1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转变的中国》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作者简介
王国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系杰出教授,长期致力于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和比较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是本时代*影响力的中国历史研究者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史的研究范式。
目录
编者的话 中文版序 鸣谢  导论  上编 经济变化   前言: 比较经济史与发展问题   第一章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 同欧洲的比较    一、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化诸问题    二、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的动力    三、斯密型动力在中国    四、对斯密型动力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五、斯密与马尔萨斯: 中国与古典经济学    六、结论   第二章 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    前言    一、西欧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二、中国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三、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    四、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比较    五、欧亚各地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增长极限”的不同反应    六、 技术变化的力量与历史发展的机遇   第三章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一、20世纪的中国经济    二、企业的组织变化在中国与欧洲的作用    三、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斯密型动力与马尔萨斯型动力    四、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成长的空间层面    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六、从欧洲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中所获得的更多教训    七、 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中篇  国家形成  前言:欧亚国家的形成   第四章 近代国家形成的方向    引言    一、早期帝国的形成及其遗产    二、以长期的眼光看近代国家形成    三、欧洲的国家形成    四、中国的国家形成    五、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成    六、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一种中国国家形成观    七、结论   第五章 近代国家形成中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机构    前言    一、近代早期欧洲及明清时期中国内部的国家—经济关系    二、民族国家与农业帝国形成中的中央集权及地方秩序    三、中国与西欧的地方秩序诸问题    四、 18世纪对中央控制之追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五、 农业帝国之滑入近代以及“公众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出现   第六章 1850年以后近代国家的形成    一、近代世界中的冲突    二、19世纪中国的国家形成    三、20世纪中国国家形成的轨迹    四、从历史的角度看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    五、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六、中国国家的延续    七、 结论: 历史上的和理论上的国家形成  下编 社会抗争  征引文献目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