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

  • 字数: 310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黎世红|责编:吴广庆
  • 商品条码: 97870102174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7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不同于欧洲国家,具有东方社 会的特点和规律。近代中国没有经过独立的资本主义 社会阶段,而是在特殊的国内外条件下,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 会主义革命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决定了中 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 人类历史的共同趋势,但不能解释中国历史的特殊规 律。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特殊规 律提供了理论指导。本书在东方社会理论视角下,尝 试探寻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规律,揭示中国道路 的历史逻辑,以图有助于认清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和未 来趋势。
作者简介
黎世红,1966年生,重庆潼南人。1989年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历史学硕士,现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得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摘要或全文转载。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5项。论文曾获得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和重庆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奖励3次,获得校级科研二等奖3次,教学获得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和重庆市教委共同奖励1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 一、亚细亚问题的由来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文化背景 三、马克思对东方国家历史发展道路的思考 第二节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 二、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学术理解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历史道路的特殊性 一、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历史道路的特定条件 二、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历史道路不适合东方国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社会发展道路选择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东方社会特征 一、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第二节 近代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 一、中国未能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二、近代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第三节 近代中国各阶级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救国方案的失败 二、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失败 三、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第五节 东方社会理论视野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一、国民革命道路的失败 二、东方社会条件下的中国革命特殊道路 三、对教条主义的批判 四、关于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理论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中华共和国”预言实现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开端 一、马克思恩格斯“中华共和国”预言实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第二节 东方社会理论视野下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理论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道路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 第一节 在东方农业国家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二、东方农业社会的现实基础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在改革开放中“摸着石头过河” 一、改革开放的方法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