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鸡鸣之年(云南小凉山家奴安置的人类学研究)

鸡鸣之年(云南小凉山家奴安置的人类学研究)

  • 字数: 394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嘉日姆几|责编:孙萍
  • 商品条码: 97875203588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1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1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56年,民主改革结束了中国西南大小凉山彝族 社会的奴隶制。1957年,云南小凉山用建设“农场” 的方案安置了上万解放出来的奴隶,这些农场慢慢形 成了村落,本书就是对这些村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 内容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作为措施的农场”涉及 选题由来、民主改革前小凉山彝族社会、民主改革前 夕奴隶们的心态及思想状况、农场建设的细节与经过 等内容,深入再现了云南小凉山民主改革的社会文化 基础和家奴安置对巩固彝区民主改革成果的贡献及其 历史意义。下篇“作为方法的农场”以沙力坪、木耳 坪、烂泥箐三个农场为个案,描述了“农场村”形塑 小凉山彝族社会文化结构的过程及路径,并就小凉山 51个农场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类型学意义上的比较。
作者简介
嘉日姆几,彝族,汉名杨洪林。云南宁蒗人。 2008年于中央民族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2011年于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2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院做访问学者。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法律人类学研究。 正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2011)、 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0)、云南民族大学2012年度校级学术创新团队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中国博士后第四期特别项目(2011)、中国博士后第四十六期面上项目资助(2009);曾获云南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13)、云南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2010)。 先后在《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社会科学》《思想战线》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余业时间也从事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工作,代表作有《虎日》(2002)、《火把节》(获第十六届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电影节提名奖)等。
目录
前言 一 民主改革研究述评 二 关于选题 三 方法与分篇 上篇 作为措施的农场 第一章 发现“农场” 一 学生的问题 二 什么是农场? 三 超越村落 第二章 民主改革前的小凉山彝族社会 一 彝族迁入前的宁蒗 二 从斯木补余到沙力坪 三 立足沙力坪 四 民国局势与奴隶制 第三章 成为奴隶、反抗与逃亡 一 成为奴隶 二 反抗 三 逃亡与革命 四 改革前的焦虑 第四章 小凉山的民主改革 一 民主改革的思想脉络 二 民主改革的史与志 三 云南小凉山改革的步骤 第五章 奴隶安置与农场 一 奴隶安置 二 农场建设 三 农场村 四 “农场”的空间再生产 下篇 作为方法的农场 第六章 沙力坪农场:婚姻、家支与打工 一 沙力坪农场概况 二 农场里的婚姻 三 打工的经济理性 四 无家支的社区? 五 农场人的意识形态 第七章 木耳坪农场:土地、聚落与小卖部 一 木耳坪概况 二 土地制度的变迁 三 聚落与认同 四 小卖部与市场代理人 第八章 烂泥箐农场:档案、史实或方法? 一 “黄金”档案 二 巴嘎热的沉默 三 文学与史实 四 五保户的儿子 五 档案、史实与方法 第九章 农场类型学 一 农场的分化 二 依附型农场 三 自立型农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