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过渡带--两淮地区早期社会进程

过渡带--两淮地区早期社会进程

  • 字数: 397
  • 出版社: 上海古籍
  • 作者: 徐峰
  • 商品条码: 97875325950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志在探讨从史前至春秋时期今苏皖两省淮北与江 淮地区的社会进程,实现某个区域空间内的“通古今之 变”。观察在区域社会之间不断靠拢、逐渐前移的统一趋 势过程中,这片属于“南北过渡地带”、“东方沿海地 区”及“夷域”的中间区域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 反应?对于统一进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区域地理位置、 生态环境会对社会进程,包括文化的变迁、政治格局、政 体的强弱、人群的迁徙等产生重要影响。两淮地区在早期 中国时期不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它处在一个“之间”的位 置。尽管这种“之间”的位置也有利于两淮对于不同地理 文化形式的吸收和融合,但同时伴随的是,本区易受到周 邻强势文化区域的干扰,从而在社会进程模式上呈现出一 种“断裂的连续”特征。本区并不具备足够大的地理空 间,地域的相对狭窄,空间竞争性强,使得此间文化的演 进,相比于南北的环太湖、海岱与中原地区,难以在广阔 的面和持久的度上赢得可观的表现。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一 考古学界的社会进程研究 二 两淮的地理界定与地形 三 研究两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 整体与长时段的视角 二 “斑块-廊道-本底”模式 三 聚落形态与文化因素分析 四 本书的构成 第一章 互动初显: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两淮 第一节 淮北地区 一 大汶口文化背景 二 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三 社会关系分化 第二节 江淮地区 一 江淮东部的文化序列及面貌 二 江淮东部的生态环境和生业经济 三 安徽江淮的文化序列与面貌 四 安徽江淮的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五 凌家滩文化的兴盛与衰亡 小结 第二章 互动加剧:龙山文化时期的两淮 第一节 淮北地区 一 龙山文化背景 二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三 藤花落:一隅之兴与社会分化 第二节 江淮地区 一 江淮东部的“间歇性”遗存 二 安徽江淮间的龙山文化 三 汇聚:枢纽禹会村 小结 第三章 衰退与低迷:岳石文化时期的两淮 第一节 淮北地区 一 岳石文化背景 二 岳石文化的衰退 第二节 江淮地区 一 江淮东部的“间歇性”遗存 二 安徽江淮间的文化面貌 小结 第四章 边缘与附属:商代的两淮 第一节 淮北地区 第二节 江淮地区 小结 第五章 征服与反抗:西周时期的两淮 第一节 “淮夷”的族群建构 一 淮夷的由来 二 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三 淮夷兴盛及其与周人的战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