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心理-结构双重边缘化(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社会边缘化的路径研究)

心理-结构双重边缘化(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社会边缘化的路径研究)

  • 字数: 26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徐晓军|责编:冯春凤
  • 商品条码: 97875203449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学派开启边缘性研究以来 ,对边缘性的研究逐渐分化,形成了两大取向,即偏 重外在结构性排斥的边缘情境取向与偏重内在边缘人 格变化的边缘心理取向,并普遍认为个体的社会边缘 化遵循“从结构到心理”的常规路径。本书借助从既 有研究中析出的“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这一对 概念工具,通过对中国失独者因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 ,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主动建构并逐渐封闭形成边缘 人格,进而演化出从“心死”到“孤老”的结构边缘 化三阶段进程的分析,认为个体社会边缘化还存在非 常规的“心理—结构”路径,并据此构建了个体社会 边缘化的双重路径理论模型。
目录
序 李培林 第一章 社会边缘化:起点与路径 第一节 边缘性研究及其历史脉络 一 边缘性及其历史脉络 二 边缘性研究的两大取向 三 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 第二节 情境变动与边缘化的路径 一 经典理论中的社会边缘化路径 二 社会边缘化的起点——情境变动 三 情境变动的本质——互动身份变动 第三节 研究问题:边缘化的“心理—结构”新路径? 一 对边缘化路径的重新解读 二 问题的提出:边缘化的另一条路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调查地点概况 第二章 失独——失独者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 第一节 “失独”的文化意涵 一 “孝”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传统 二 “孝”文化主导下“失独”的文化意涵 第二节 失独——生活异变的开始 一 自我领域 二 社会领域 第三节 失独者生活情境变动的特点 一 生活情境变动的突发性 二 生活情境变动的不可见性 三 生活情境变动的双重建构 四 生活情境变动的剧烈性 第三章 “遗忘就等于背叛”——失独者的心理边缘化 第一节 心理边缘化的表现及特点 一 心理边缘化的核心指标 二 失独者心理边缘化的指标选定 第二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化的外显特征 一 创伤再体验症状 二 麻木回避类症状 三 警觉性增高症状 四 过度移情症状 五 其他不良适应症状 第三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的自我建构 一 家庭意涵的中国式转变 二 失独者心理边缘的自我建构途径 第四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化的进程与特点 一 失独:心理边缘化的起点 二 急性应激障碍:心理边缘化初步形成 三 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边缘化最终形成 第四章 日益扩大的角色距离——失独者的结构边缘化 第一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后的外在结构性变化 一 角色危机:日益模糊的角色认知 二 价值否定:日益下降的社会地位 三 人情式微:日益减少的社会关怀 四 污名标签:日益恶化的社会融入 五 心理失衡:日益增长的社会排斥 第二节 失独者结构边缘地位的获得 一 “失依”:代际支持中断 二 “失婚”:夫妻关系受损 三 “失业”:经济收入困难 四 “失语”:利益诉求艰难 五 “关系孤岛”:社会融入困难 第三节 失独者角色距离的产生、扩大及其结构边缘化 一 期望角色:失独者角色扮演的认知前提 二 领悟角色:失独者角色扮演的关键机制 三 实践角色:失独者角色扮演的行为体现 四 角色距离:失独者结构边缘化的产生机制 第五章 失独者社会边缘化的路径与特点 第一节 失独人群的边缘化进程 一 从情境变动到心理边缘:失独人群的自我边缘化认知 二 从心理边缘到结构边缘:失独人群的边缘化发展 三 从想象边缘到事实边缘:失独人群的边缘化结果 第二节 “心理—结构”:失独人群的边缘化路径 一 失独人群的边缘化缘于剧烈的情境变动 二 身份认同:心理边缘的形成逻辑 三 身份互动:边缘化的内在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结论 一 社会边缘化的起点与结果 二 社会边缘化的两条路径 第二节 讨论与建议 一 社会边缘化的“非常规”路径 二 社会边缘化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