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市民之路(文学中的中国城市伦理)

市民之路(文学中的中国城市伦理)

  • 字数: 234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杜素娟
  • 商品条码: 97873012507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2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杜素娟,文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出版学术著作《现代性伦理的设想》《孤独的诗性》《沈从文与大公报》《烟雨愁人:琼瑶传》等。代表性论文有《“苗窠”伦理的现代价值》《从个人德性到制度伦理》《解放的个性与禁锢的自我》《论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接》等,发表于《比较文学》《学海》《伦理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等核心刊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城市伦理的源起 第一节 农耕伦理覆盖下的中国古代城市 一、制暴·示权:中国古代城市的非经济性源起 二、抑商·轻商:城市商业功能的底部滞留 三、底层·碎片:城市伦理因素的模糊性存在 第二节 求变和惧变中的近代城市伦理 一、从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变 二、从等级秩序到独立自由:道德观念的转变 三、从赞歌到否定:孤立无援的“自由”吁求 第二章 现代城市伦理的形成与崛起 第一节 公共空间意识的出现 一、空间共有权的吁求 二、空间共有权的实践 第二节 空间阶层意识的出现 一、社会阶层矛盾的发现与制度正义的提出 二、从制度正义呼吁权利和义务的平等缔结 三、从制度正义提出“机会”和“结果”的平等原则 第三节 日常空间意识的出现 一、私人日常生活领域的呈现及价值构建 二、身份意识的转变与道德标准的变化 三、功利主义道德因素的出现 第三章 当代城市伦理的曲折进程 第一节 “革命拟仿时代”:城市伦理的双线结构 一、乌托邦式伦理想象与宗法式实践 二、未曾断绝的市民伦理及其隐性传承 第二节 “创伤恢复期”:精英话语中的伦理反思 一、城市伦理“空洞”的发现 二、伦理重建的精英式反思与设想 第三节 “合理性立论期”:市民伦理的重建 一、人民·平民·谋生者:城市人群身份意识的演化 二、私性·平等·契约:城市空间意识的改变 三、质疑·批判·固守:权威话语对于城市伦理的介入 第四章 新世纪城市伦理的新因素 第一节 从宏观到微观:社会视角和正义概念的转换 一、城市空间价值的微观理解 二、公平正义原则的微观理解 第二节 从德性到理性:行为控制和价值意识的改变 一、从个人德性到个人法律理性 二、从义务型价值意识到权利型价值意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