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字数: 282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孟庆楠
  • 商品条码: 97873013092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1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论说与解释展开的,儒家围绕《诗经》展开的讨论无疑是古代经典之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诗》学发展的历程中,先秦儒家《诗》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王官学时代的《诗》学传统。儒家以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学术姿态,将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思融入到了《诗》学讨论之中,并由此重塑了《诗》的经典意义与经典性格。本书即针对《诗》学发展的这一重要阶段展开讨论,力图揭示先秦儒家《诗》学的历史渊源、传承形式、解释方法,特别在哲学史视域下系统地梳理先秦儒家论诗解诗的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
  孟庆楠,1982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目前主要从事先秦哲学、早期儒家经学的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典籍与文化》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目录 前言 一 哲学史的研究视域 二 经学史的研究趋向 三 作为研究对象的《诗》学 第一章 《诗》学文献 第一节 文献的类型 一 记述类文献 二 论释类文献 三 应用类文献 第二节 文献与思想 一 文献的价值 二 诗义的呈现 三 思想的联结 第二章 奠基与传统 第一节 成书之义 一 总集或六艺 二 最初的创作 三 编辑与整合 第二节 经典之义 一 “经”“典”与经典 二 歌诗显德 三 诗教立德 四 经典的确立 第三章 危机与转变 第一节 经典的危机 一 礼废乐坏 二 诗礼之衰 第二节 经典的儒家化 一 斯文在兹 二 传经之儒 三 删诗正乐 四 载之空言 第四章 《诗》言志 第一节 经典的特质 一 经典系统 二 《诗》的特质 第二节 言志的意义 一 志的内涵 二 赋诗之志 三 道与人心 四 《诗》之诚 第五章 志与礼 第一节 礼之本 一 礼仪之别 二 天经地义 三 奢俭易戚 四 礼乐之原 第二节 思色与礼 一 好色之性 二 窈窕淑女 三 乐而不淫 四 由色喻礼 五 礼后于素 第三节 敬爱与礼 一 敬天慎行 二 宗庙之敬 三 敬与肃雍 四 贵敬悦好 第六章 志与德 第一节 德行内外 一 德形于内 二 中心之忧 三 君子慎独 四 舍五为一 第二节 匿简之际 一 仁义匿简 二 匿亲之爱 三 简罚之辨 四 恻隐辨然 第三节 孝亲之怨 一 忧怨自责 二 怨与不怨 第七章 天命与天性 第一节 天命福祸 一 天与天命 二 永言配命 三 受命之人 四 命也时也 第二节 天命之性 一 钦若昊天 二 天生烝民 三 性之善恶 四 民性固然 结语 141 一 《诗》学的归旨 二 经典的特质 三 官学的复归 附录:先秦儒家称《诗》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