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

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

  • 字数: 285
  • 出版社: 同济大学
  • 作者: 杨辰|总主编:于海
  • 商品条码: 978756088539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0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工人新村,是20世纪50—90年代为国有企业职工 集中建造的住宅区,是社会主义城市的重要组成,也 是今天上海最具特色的社区类型和城市景观之一。工 人新村的产生、发展、停滞、衰败与更新,深深地嵌 入上海1949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和社会变革之中。工人 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一项住房政策、一段 社会历史和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于2008—2010年对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 ——曹杨新村,以及其中的居民——劳动模范、先进 工作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 人、社会变革中的外来务工者等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 记录,通过对新村空间规划原则、两代新村工人社会 身份建构、居住流动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新村改造与保 护的讨论,揭示工人新村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 ”转型背后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杨辰,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法国国家职业建筑师(DPLG)。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社区更新与治理。
目录
引言 上篇 工人新村——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史 第一章 工人新村——一段社会史缩影(1949—1995年) 1.1949年以前的上海工人群体 群体的形成/社会特征/居住状况 2.工人新村的缘起 1949年以后的上海工人阶级及其住房状况/“新村”与“新村主义” 3.上海工人新村的建造历程 开端/扩张/停滞/恢复 第二章 公房体系的构建与居民管理 1.从房地产开发到公房体系 1949年以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公房体系 2.从保甲到居委会 1949年前上海的基层社会组织/工人新村里的居委会 中篇 工人新村的空间与社会建构——从1952年至1990年代 第三章 曹杨新村——上海社会主义空间样本 1.选址 “先生产后生活”/远离旧市区的“新世界” 2.住区规划 “如画的风景”/等级化的空间结构/集体主义生活 3.户型设计 标准化/差异化 第四章 “模范社区”——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建构 1.国家赋予 单位筛选/职工评选 2.社会宣传 对外窗口/文艺作品 3.自我认同 对单位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对新村空间的认同/对邻里关系的维护 第五章 失落的一代——第二代新村居民的曲折经历 1.生活轨迹 上山下乡/返城/新的困难/国企改革与职工下岗 2.社会身份的丧失与家庭关系的重建 国家与个人命运/新村工人与单位/家庭关系 3.回归社区生活 对新村的依附/对住房的依附 下篇 社会转型中的工人新村——1990年代后 第六章 居住流动与社区融合 1.居住流动的背景 1990年代末以前的单位制社区/199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变革 2.居住流动的机制 流动的成因/流动的方式/流动的条件 3.流动的结果——社区融合 第七章 旧城改造中的纪念地 1.1990年代末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土地与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公房的萎缩/旧城改造/ 遗产保护意识与“纪念地”的设立 2.纪念地的尴尬 发展滞后/困难社区/丧失改造权 3.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曹杨一村的保护与改造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