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义乌儒学研究(区域文化)

义乌儒学研究(区域文化)

  • 字数: 551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程继红|总主编:吴小锋
  • 商品条码: 97872081606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02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地方性的儒学研究著作。全文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义乌儒学通论,系统地介绍了从南朝至清末年间,儒学在义乌一地的发展和传播历史。下编为义乌儒学专论,作者按照生平年代顺序,详细介绍了历代最为杰出的五位义乌儒学大家。本书通过对一千五百年间儒学在义乌发展脉络的梳理,使读者对义乌地区儒学传统及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作者简介
程继红,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文学和宋明理学。自2000以来,先后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市厅课题3项,省级教育科学重点课题1项。目前在研项目有《朱子学在宋元的传播与接受》(厅级)、《黄式三级》(编辑与整理,省级)。主要科研成果有专著《辛弃疾接受史研究》与〈〈带湖与瓢泉——辛弃疾在信州日常生活研究〉〉两部,其中前者曾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教材多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总序/ 001 回望郡邑儒学的炊烟(代序)/ 001 上编义乌儒学通论 第一章南齐义乌儒学/ 003 一、 南朝玄学背影中的礼学复兴/ 003 (一) 南朝玄学方向的迷失/ 003 (二) 玄学背影中的礼学复兴/ 004 二、 南齐楼幼瑜礼学著述/ 004 (一) 楼幼瑜事迹述略/ 005 (二) 楼幼瑜之礼学著述/ 007 三、 楼幼瑜与义乌儒学之发端/ 009 (一) 汉晋以会稽山阴为中心展开的浙江经学/ 009 (二) 南朝浙东私学代表楼幼瑜与义乌儒学发端/ 010 第二章南宋义乌儒学/ 012 一、 南宋婺州儒学盛况/ 012 (一) 南宋婺州儒学四派及其影响/ 012 (二) 外来学派在婺州的争锋/ 014 二、 婺州儒学四派与义乌/ 016 (一) 范浚与义乌儒学/ 016 (二) 吕祖谦与义乌儒学/ 021 (三) 陈亮与义乌儒学/ 035 (四) 唐仲友与义乌儒学/ 052 三、 朱熹理学在义乌的传播/ 055 (一) 朱熹理学在浙江传播的六大系统/ 058 (二) 朱熹理学义乌传播基地形成与谱系衍生/ 060 (三) 朱熹再传义乌弟子学行述录/ 065 四、 南宋义乌儒学特征/ 067 (一) 儒学教育相对发达/ 068 (二) 儒学家族化趋势明显/ 070 (三) 儒学代群开始出现/ 070 (四) 儒学著述空前增加/ 071 第三章元代义乌儒学/ 072 一、 元代浙江儒学形势/ 072 (一) 元代浙江儒学人物籍贯静态分布/ 073 (二) 元代浙江诸路儒学形势分析/ 075 二、 元代义乌朱子学的两个系统/ 078 (一) 元代义乌徐侨后学/ 078 (二) 元代义乌黄榦后学/ 081 三、 元代义乌儒学特征/ 083 (一) 儒学由宋代输入转为元代输出/ 083 (二) 儒学与文章学合流/ 087 (三) 儒学与医学合流/ 091 第四章明代义乌儒学/ 093 一、 黄宗羲视野中的金华府儒学/ 093 二、 金华府儒学与洪武朱子学主流/ 095 三、 明代义乌儒学发展/ 096 (一) 凤林王袆家族儒学/ 097 (二) 明代义乌经学/ 102 (三) 明代义乌朱子学/ 103 (四) 明代义乌阳明学/ 106 四、 明代义乌儒学特征/ 111 (一) 回归经学/ 111 (二) 坚守朱子学/ 112 (三) 关注阳明学/ 112 第五章清代义乌儒学/ 114 一、 清代浙江儒学面貌/ 114 (一) 清代儒学人物籍贯静态分布/ 114 (二) 清代浙江儒学形势/ 115 (三) 清代金华府儒学之数量与质量/ 118 二、 清代汉学视野下的义乌儒学/ 121 (一) 清代浙江汉学概述/ 121 (二) 陈熙晋与嘉道时期义乌汉学/ 125 (三) 朱一新与同光时期义乌汉学/ 148 三、 清代浙江理学视野下的义乌儒学/ 157 (一) 清代浙江理学概述/ 158 (二) 陈德调与嘉道时期义乌理学/ 162 (三) 朱一新与同光时期义乌理学/ 174 四、 清代义乌儒学特征/ 176 (一) 与清代儒学总走向趋于一致/ 176 (二) 继续保持外向型的传播姿态/ 176 (三) 经世倾向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77 下编义乌儒学专论 第六章徐侨理学思想/ 181 一、 徐侨的著述情况/ 181 (一) 徐侨著作的历代记录/ 181 (二) 徐侨著作遗存情况/ 183 二、 徐侨的道统谱系观/ 184 (一) 宋人与徐侨的道统谱系建构/ 184 (二) 徐侨道统学说的独特贡献/ 186 三、 徐侨与理宗朝《论语》地位的提升/ 189 (一) 宋代以前《论语》地位概观/ 189 (二) 徐侨对《论语》经筵地位提升的再努力/ 191 四、 徐侨与陈文蔚对理学问题的辨析信息/ 197 (一)  中庸不可能问题的讨论信息/ 198 (二) 惩忿窒欲与仕学问题的讨论信息/ 199 (三) 人心道心并性理说的辨析/ 199 第七章傅寅《禹贡》之学/ 205 一、 《禹贡说断》的书名与版本/ 205 (一) 《禹贡说断》书名考/ 205 (二) 《禹贡说断》版本流传考/ 208 二、 《禹贡说断》征引文献考述/ 210 (一) 征引汉唐文献考述/ 211 (二) 征引宋代文献考述/ 216 三、 《禹贡说断》的断语分析/ 219 (一) 驳辨诸家之说/ 223 (二) 申发诸家之说/ 228 (三) 存疑诸家之说/ 230 (四) 实证诸家之说/ 232 (五) 抉隐《禹贡》笔法/ 235 四、 《禹贡说断》的义理思想/ 239 (一) 经济地理思想/ 239 (二) 地缘政治思想/ 247 (三) 治水规画思想/ 252 第八章黄学术与思想/ 256 一、 《日损斋笔记》撰述旨趣与成就/ 256 (一) 《日损斋笔记》的撰述旨趣/ 256 (二) 《日损斋笔记》的学术成就/ 268 (三) 《日损斋笔记》的评价/ 277 二、 黄溍策问试题及其儒学思想/ 278 (一) 以儒饰吏,以经决事的为政之道/ 281 (二) 既庶富之,既富教之的牧民之道/ 284 (三) 即器求道,下学上达的设教之道/ 288 (四) 经世致用,精业专能的取才之道/ 290 三、 黄溍对宋元浙东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296 (一) 庆元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298 (二) 绍兴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304 (三) 婺州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306 (四) 处州儒学评价/ 319 四、 黄溍的理学思想/ 322 (一) 诚本体思想/ 323 (二) 性善论思想/ 324 (三) 气学论思想/ 3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